如何用好用活校本红色教育资源,推动主题教育持续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上海健康医学院充分发挥在教育和卫生领域优势,聚焦人民健康嘱托,实实在在绘就“实景画”,持续打造“馆、展、剧”健康新叙事实践。
5月24日,根据学校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读书班暨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的学习安排,为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的指示精神,不断拓展“大思政课”建设工作格局,筹备已久、师生期盼的上海健康医学院《从赤脚医生到全科医生》主题展馆开馆。市委第18巡回指导组副组长李国荣莅临指导并与校党委书记郭永瑾共同揭幕,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吴韬领学。主题教育办公室成员、思政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人、各二级学院(部)党组织负责人参观展览并围绕“探索新形势下如何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深化实践+人文育人理念主题,集中交流学习。
《从赤脚医生到全科医生》主题展揭幕
李国荣与郭永瑾共同为《从赤脚医生到全科医生》主题展揭幕
在庄严隆重的氛围中,李国荣与郭永瑾共同为《从赤脚医生到全科医生》主题展揭幕。
吴韬领学
吴韬在领学环节强调,赤脚医生曾被世卫组织称为中国农村卫生的三大法宝之一。他结合王桂珍等赤脚医生的事迹以及老一辈国家领导人曾经作出的关于培养“赤脚医生”的重要指示和讲话等,从回顾新中国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历史的角度,讲述了赤脚医生的产生、发展、壮大的历史脉络,也分享了亲自策划组织推出首部以王桂珍老人为原型的原创思政大师剧《飞扬的蒲公英》和打造《从赤脚医生到全科医生》主题教育展馆的由来。吴韬指出,中国“赤脚医生第一人”王桂珍老人多次走进上海健康医学院,给健康医学院的师生们传承“为人民服务”精神,激励大家做全民健康的重要参与者、见证者和推动者,做一辈子百姓健康的“守门人”。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信念凝聚,薪火相传。近年来,上海健康医学院对接“健康中国”战略和“健康上海”行动,立足人才培养根本使命,为上海基层卫生培养乡村医生共计1947人,分布在本市9个区的117个社区服务中心和223个卫生站点,近两千名“新乡医”全部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工作,没有流失。
集体参观《从赤脚医生到全科医生》主题展馆
随后,与会成员一行在图文信息中心主任彭骏的讲解中集体参观了《从赤脚医生到全科医生》主题展馆。一幅幅珍贵的照片、一件件难得的实物,将众人带回往昔岁月。通过身临其境地参观和聆听解说,大家纷纷体悟到在举办主题展中,学校始终坚持把医学生人才培养作为举办展览的立足点,坚持在历史的回顾和现实的观照结合中设计展览主题,坚持把医学的“红色基因”与学校发展历史紧密结合,坚持把主题展览融入到学校“大思政”教育体系中去,激励新时代健康学子传承为人民服务精神的办展初心。
围绕“探索新形势下如何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交流学习
在交流学习环节,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唐红梅作了“探索新形势下如何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的主题发言,从今昔对比的角度,概述了1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为人民服务”放在心中,落在实处,人民群众的健康获得感不断增强。唐红梅从“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摆在重要位置、党领导的卫生和健康工作给我们提供了丰富思政资源、思考如何结合医学院校特色来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三个方面分享了自己的学习体会,强调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要活学活用“两个结合”和“六个坚持”,做到同学校实际相结合、同学校历史相结合,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
4个思政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人孙玉良、蒋淑敏、吕晓丽、李兆伟分别围绕本次学习主题和各小组工作重点作了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学生思政、教师思政方向的主旨发言。大家在交流中碰撞思想的火花,为不断拓展“大思政课”建设工作格局,全面提高应用型医学人才自主培养质量集智献策。
孙玉良以“‘健康中国’背景下的‘大思政课’教育体系建构”为题,阐述了“大思政课”建设要走深走实,就必须坚持开门办思政,要因地制宜,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构建“高校+学区+园区(社区)”育人“大场域”,建设“思政课+其他各类课程+网络(社会)”育人“大资源”、建好“教师+行业专家+社会精英”的育人“大师资”,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
蒋淑敏以“以课程思政赋能医学及医学相关类人才培养”为题,分享了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一些做法,即通过紧紧抓住教学名师与团队建设、示范课程建设、课堂教学能力培训、资源建设四个方面加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着重在“实”上蓄势,构建起“八个一”课程思政格局,全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结合,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持续深入。
吕晓丽以“着力构建与教育现代化同向同行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为题,针对学生思政工作如何在“大思政”育人格局中发挥作用,分享了自己的思考。强调了学生思政工作与上位政策一贯制设计、与教育教学一体化推进、与成长规律一脉式相承、与家庭社会一同性育人的重要性。
李兆伟以“自觉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筑牢高校教师思想之基”为题,从“强化制度约束力,完善师德管理体制;强化流程规范性,健全师德建设机制;强化评价导向性,突出立德育德要求;强化考核严肃性,营造协同发力氛围”四个方面,分享了学校坚持以强化师德考核评价为切入点,以“四个强化”扎实推进师德建设,引导教师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的实践经验。
郭永瑾在总结讲话中强调,《从赤脚医生到全科医生》主题展馆在学校成立8周年之际开馆,是学校重温建校初心,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专题活动,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名片和思政教育的载体。以学铸魂,作为学校积极搭建的“大资源”平台之一,为推动主题教育入脑入心、为建好“大思政课”、为完善学校“大思政”育人格局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呈现出新的样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是要引导学生学好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思政课关键课程、课程思政关键环节、日常思政关键阵地把握学生学好,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理论宣讲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讲好。二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建设。做好立德树人大文章,关键在教师。通过理论铸魂、课堂育德、典型塑造和规矩立德,切实提升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专任教师、其他党务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综合素养和整体合力。三是积极搭建“大资源”平台。要深入挖掘校史、校训、校歌、校友中的红色医学史核心元素,用党领导医务人员创建的伟大成就和师生身边的人和故事育人,广泛开展校史校情教育。要依托今天开馆的《从赤脚医生到全科医生》和已有的平台开办专题展览和高峰论坛,有针对性地组织学习活动。要用好本市、本区红色资源,通过与附属单位、共建单位、周边社区等横向联动、联建联学,扩大思政工作的辐射面和影响力。四是利用好“大思政课”建设改革的契机,合力提升学生思政工作实效。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要善用之”的指示要求,坚决做到“大思政课”建设与时代同向、与现实同频、与实践同行。利用好“大思政课”建设改革的契机,积极融入改革试验区,调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党的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作为办学治校的重要方式,聚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着力形成全校上下共同参与的“大思政”工作格局,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取得更大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