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校三年,学校发展迅猛,日新月异,令人惊叹!最突出的表现是高质量新教师的数量快速增加,他们拥有名校的博士头衔,有着良好的科研业绩,但教学经验不足,教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与完善。而我校作为教学型学校,教学质量是重中之重,能力提升必不可少。为此,有些年轻的博士教师来请教我该如何尽快提高教学水平,我的建议是:多听名师讲课,必有心得感悟。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授课的目的是启发学生,因此,学习“教和学”的方法与技巧、品悟其中的内涵与理念至关重要。听名师讲课,不仅是听其课,更要观其形,悟其道,感其情,究其法,省其神;而落脚点则是讲课的对象——学生,关注不同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反应、思维类型、学习心理、学习方法和认知规律,引导互动、鼓励参与,积极启发、引入思考,培养自主学习与互动讨论的习惯,有效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实践,敢于探索,勇于创新。
一、观其形——剖析课的结构
课的类型与内容各异,课的形式也千差万别,讲课的顺序和时间分配自然各具千秋。听课时,首先要看怎样安排课堂结构,确保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的好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获得感与效果,由此在课前需要自我提问:如何通过课堂提问使学生有意识地从认知结构中提取熟悉的知识,并有效链接到新知识中?怎样创设教学情境,导入新课的教学?怎样通过简明、准确、生动的语言系统引导学生进入新内容?采用何种方式完成新知识的巩固?更重要的是设计何种实验或练习,推进知识的应用与迁移?
二、悟其道——突破课的难点
新内容的讲解必有艰涩难懂的部分,能否突破课中的难点、把握其中的重点?直接关系到讲课的成功与否。纵横联系、旁征博引,化难为易,突破难点,归纳总结、启发留白,往往是名师积累多年教学经验之所得。用好板书,能突出重点,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但要详略得当,层次分明、脉络清晰,以增强直观效果,引导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PPT是目前最常用的教学方法,运用得当,则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课堂教学信息的容量,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但PPT不是多多益善,有时也会产生不良效果。
三、感其情——把握课的气氛
课堂气氛是微妙的,充盈着师生之间的教学情感,融洽着和谐启智的互动氛围。好的课堂氛围,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潜能,树立学习的信心,吸引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优秀的教师会营造愉悦而充满人文情怀的课堂氛围,以激情感染学生,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而表现的淋漓尽致。
有些教师也在课堂上制造一些氛围,鼓励学生参与一些互动,但师生低层次的信息交流过多,看上去挺热闹,其实学生并没有真正或不知道如何呼应及思考;有些教师也会提出一些问题,但有些问题是明知故问、目的性差,实际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经常看到的是,为了片面地营造所谓的课堂氛围,却忘记了建立这种充满温暖、信赖与共情的氛围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们需要感知的是,学生是否认为课堂氛围是共情的和值得信赖的?是否能够营造自由交流与互动的课堂的氛围?是否通过氛围的营造而获得应有的知识与能力,实现教学的效果。
四、究其法——捕捉课的细节
听课更要关注教师的每个表情与细节,有经验的教师举手投足间都能体现出优良的教育意图,一个肯定的眼神,往往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经验的老师常用“试试看”来鼓励一些学习或理解有困难的学生,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真心关爱,体现了面向全体,以人为本的真谛。而青年教师往往不太注意或浪费潜在的教育资源。请认真去捕捉讲课教师的每一个环节,你会发现优秀教师的每个细节都可能隐含着丝丝的闪光点。然后慢慢品味,细细揣摩,再将其拿到自己的课堂上去实践印证,这样久而久之,自然会功力日进。多多观摩公开课,必能发现灵采飞扬、令人赞叹的精妙表现。
五、省其神——反思课的实效
听课后要及时反思,对比自己的表现吸取他人的优势,科学而客观地审视改进环节与提升的部分,请反思:知识融会贯通是否到位?教师角色的定位是否准确?是否体现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对学生在学习活动的兴趣点、障碍点、发展点是否清晰把握?是否唤起了学生们在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中的智慧与灵动?反思审评之后,记下得失优劣,写下反省之法,借鉴之道,与自己的备课思路对比分析,大胆批判,扬长避短,写出符合自己特点的教案,并付诸实施。
反思教与学的关系,把“学”置于“教”之前,把“课堂教学”表述为“课堂学与教”,仅仅是“教、学”的次序更换,则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成长为主线的理念。在教学中,聚焦“学生、学习和资源”三个要素,客观分析学生学情,研究学习内容与学生认知的一般规律和可能存在的障碍;整合学生对教材和教法的反映,进行基于问题解决的系统化设计。
提升教学水平不仅仅是教学方法与技巧,更是叩问内心的自省,是人生事业丰满的旅程。教学活动,本质上就是一种生命活动。一节课,既是学生生命的40分钟,也是我们老师生命的40分钟。如果不能精益求精,既对不起学生,也对不起自己,因为师生付出的均是生命的成本。学生需学有所得: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教师也应是教有所得:提升教学理念,拓展教材认识,改进教学方法,反思教学效果。这样的一节课就是双得与双赢,实现师生共同成长!
教师是我校教学改革的主力、理念更新的主体,也是改革成败的关键,更是提升教学水平的中坚。而课程作为教师教学改革与理念更新的必要载体与主要表现,隐含着学校文化变革的密码。重编文化密码,彰显校训精神,突出健康精髓,力抓改革重点,对标本科补缺,推出管理创新,以理论与实践融合的教学改革特色,打造高水平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必然将重塑我校教学形象与习惯,重建教学模式与系统,有效落实以学生健康成长为中心的宗旨,此时,学校文化才有源头活水,学校发展才有目标可循;只有为学生成长汇集一切资源与智慧,学校才有生存的价值、生长的空间与生命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