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高频热词“养老”,委员们给出这些提案!你怎么看?

作者: 来源:上海健康医学院发布时间:2019-01-28浏览次数:1043

 

  7103张养老床位

81家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

566万人次居家照护服务

 ……


  日前,2018年上海市政府实事项目完成情况公布,“养老”相关项目的市民总体满意度分数排名居前。

今天,上海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开幕,上海的“两会时间”正式开启。养老,依然是今年上海两会热议的“高频词”。

  居家养老、长护险、失独老人监护……委员们最关心的“养老”课题是什么?一起来看↓

就医、娱乐需求短缺

机构养老服务待提高

  社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共同构成上海养老服务模式。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健康医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黄钢跟随市政协大调研走遍了上海的养老机构,在他看来,目前养老机构整体服务质量还是参差不齐,医疗护理和文化娱乐服务相对提供较少,部分养老机构设施简单,存在安全隐患。

 △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健康医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黄钢

  他把想法汇聚成今年两会上提交的《关于进一步提升我市机构养老整体服务质量的提案》,提出三点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及时解决老人就医问题,专业定制满足老人个性化的娱乐需求。根据养老机构的规模大小,配备相应专业的医护人员,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尽量实行“医养融合”,满足老人“足不出户”看病的需求;养老机构可以与附近社区医院及大医院建立合作机制,由医院派医生定期到机构坐诊。

  二、引导、帮助、扶持、督促养老机构进行适老化改造、优化养老环境,消除安全隐患。

  三、帮助养老机构提升管理服务水平,政府可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相关高校或专业培训机构,定期组织对养老机构负责人及其他相关管理人员的培训。此外,各级民政部门要帮助养老机构制订“一院一策”的整改方案,指导养老机构健全制度、依规运营。

社会资本“知难而退”

引入养老领域遇瓶颈

  上海市政协委员、市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杨雄同样也关注到了养老机构的问题。他告诉东方网记者:“在杨浦区的养老机构调研中,由社会力量运营管理的养老机构比例很高,可见大家都知道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养老事业的重要性,但实施中依然有很多瓶颈。”

 △上海市政协委员、市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杨雄

  杨雄表示,建设审批过程瓶颈多、扶持政策面窄力薄、护理人员队伍不稳定等等问题,让很多社会资本只能“知难而退”。因此他在提案《关于推进解决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事业中相关瓶颈问题的建议》中建议:

  一、积极发挥上海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协调作用,着力解决政策衔接不足、不协调、各部门在项目审批上沟通协调不畅等问题。完善重大养老设施建设项目推进机制,对社会资本建设100张床位以上的养老机构项目,建议将其纳入到区重大工程项目中加以推进。

  二、拓宽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渠道、领域,推进上海养老服务事业的多元格局发展,推动社会力量向基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延伸,最大程度地发挥社会专业力量,提升服务质量,通过上门服务、专业化料理等,建立虚拟养老社区。

  三、加大财政对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运营补贴力度,推动落实养老服务设施在税费、土地、融资等方面优惠政策。

  四、加强行业监管,开展养老服务行业标准化建设、养老服务质量评价和监测。

长护险涉老部门多

整合力度需提高

  “长期护理保险”也是委员们关注的热点。2018年上海在全市推行长护险,如今已一年了。效果如何?在市政协的养老大调研中,长期护理保险工作总体推进顺利。自2017年先行试点至2018年9月,受理申请老年人约17.2万人次,完成评估14.5万人次。

  但是,市政协在调研中也发现,涉老部门太多、政策规定太多、整合力度不够。比如长护险实施后,与居家养老服务有相当大的重叠,但也有不同。老百姓喻之为长护险是可以“喂饭、助浴”、不可以为其“做饭、洗衣”;再比如长护险试点中的一些规定,与已实施多年兼顾独居高龄老人日常生活需要的原有政策做法脱节等。

  东方网记者看到,农工党上海市委的委员们在《关于完善本市养老长期护理保险的建议》中提出,发现部分病人的调查表评级与实际需求不对应,在居家照护的42项护理内容中,15项医疗护理目前几乎没有服务量,远低于养老机构和护理机构等等问题。

  他们建议:整合社区卫生服务资源,组合政策,构建“生活照顾+医疗护理”的居家照护模式;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台作用;通过“1+1+1”组合式签约,推进医养结合,将居家医护、居家康复与居家养老相结合;鼓励社区卫生中心、医疗机构积极参与长护险服务。

鼓励符合标准的餐饮供应商

参与老年助餐服务

 △上海市政协委员、市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凤懋伦

  随着上海老龄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特别是高龄老人的逐年增加,老年助餐服务工作面临了新情况新问题。

  “我们老年助餐服务面临供不应求的新情况。有老人希望老年助餐服务能够扩大到整个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有需求的都可以享受;希望助餐点能够离家更近一点,布点要更均衡,提高服务的可及性、便利性。”市政协委员、市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凤懋伦告诉东方网记者,但是实际上,增加助餐点不容易。城区房屋资源紧缺,现已依托养老机构、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老年日托所等统筹设置,再要按一定距离和范围增设助餐点,难度非常大。

  因此他建议,以“社区食堂”为载体,构建“政府支持、市场承接”的老年助餐服务新模式、新机制。社区食堂是区别于盈利性的社会餐饮企业,主要服务于市民的、兼有公共服务特性的微利性餐饮供应商。鼓励社会各方面餐饮供应商参与,或是现已提供老年助餐的养老院等为老服务机构和其他社区供餐机构,或是单位食堂,或是社会营业性饭店(包括星级饭店),或是餐饮供应平台企业等各类从事餐饮的企业。借鉴“白领午餐工程”方法,社会各方面的餐饮供应商只要符合社区食堂建设标准、服务标准等要求,接受价格标准,参加招标,一旦中标就可以挂“社区食堂”牌,参与提供老年助餐服务。

失独老人缺少“监护人”

  失独老人,是一个独特的群体,规模不大,却足可以检测一个城市的温度。对这一部分人群,政协委员们关注的目光从未离开过。他们的晚年将如何安放?谁来为他们的养老、医疗托底?

  胡苏云委员是上海社科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健康与养老研究室主任,对于失独老人这个群体,她在调研中发现,在物质和服务上,其实并不缺乏政策的倾斜与帮扶,但老人在现实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缺少监护人。“入住养老机构需要监护人签字,住院手术需要监护人签字,但失独老人唯独缺的就是监护人。因此,再好的优先入住、优惠享受政策往往流于一纸空文。”

  上海市妇联也关注到了这一问题,在本次会议提交的《关于加强失独老人监护和帮扶的建议》提案中,有这样的表述:监护人缺失造成的养老院入住难问题、就医就诊难问题,影响到他们的养老,也影响到手术顺利进行和术前心理调整。而且,生病住院期间,这些失独老人往往无人护理、无人看望、无人陪护,对老人的精神健康以及身体康复都会带来负面影响。

  举社会之力,关爱失独老人。胡苏云委员建议,失独老人中,对于能居家养老的,要有管理组织能经常串门关心,组织活动、心理疏导。对于想机构养老的,要解决监护人签字问题,并在一些养老院辟出失独老人专区和房间。

  这一建议和市妇联的提案可谓不谋而合,提案中建议:“酌情探索计生联系人成为失独老人法定监护人的做法。”提案中表示“特殊困难家庭联系人是个较好的制度安排,如果运作得好,有可能成为失独家庭所需要的监护人”,可以方便联系和安排老人入住机构养老。

  为解决失独老人住院无人陪护的问题,提案还建议,应积极探索和推广失独老人就医陪护服务制度,比如购买社会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为失独老人提供一定时间的辅助就医服务,并“考虑在全市选取一两家养老机构,开辟失独老人专区,便于满足他们的特殊交流需求”。


 “养老”领域哪项提案最得你心?

东东邀请您加入群聊↘

快来给东东留言吧!



    原文地址:http://xmwb.xinmin.cn/lab/h5/html5/2019-01/28/content_4_2.htm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