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图书馆迎来几位特殊的客人,事情还要从一个电话说起。一天下午,图书馆综合办公室的电话铃突然响了,电话那头一位北京口音的小伙子礼貌的咨询道:“请问咱们图书馆的现代医学教育博物馆能接待校外人员参观吗?我在网上看到博物馆展出的一张毕业证书和我的家人有关,想过来看一看,不知是否方便。”图书馆工作人员仔细询问了具体信息,图文信息中心主任彭骏十分重视并安排时间亲自接待来访人员。
5月29日下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曾任华北医科大学教育长陈淇园老先生的儿媳、孙女及曾孙一行来到南苑图书馆参观。这张珍贵的证书因其蕴含的历史意义从现代医学教育博物馆临时安置到正位于南苑图书馆一楼展区的“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医学教育——《薪火》”展览中。彭骏为陈老先生的家人详细讲解展览,追忆中国共产党医学发展走过的历史,现年八十多岁的奶奶(陈淇园老先生儿媳)看到展板上一个个熟悉的名字,也不禁回忆讲述起一段段红色医学教育发展的历史。
参观结束后,彭骏赠送了毕业证书的高清版。陈淇园老先生的家人表示感谢,并高度肯定了上海健康医学院举办红色医学展览的意义和价值,同时对图书馆接待来访客人的诚意与热情表示了感谢,对所举办展览大加赞赏。
图书馆按照学校的整体部署,积极通过“馆、展、剧”结合的创新形式开展主题教育,欢迎校内外社会各界人士预约参观,我馆也将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全力推进现代医学教育博物馆及“从赤脚医生到全科医生”主题展馆的数字化,努力扩大社会影响力。
人物介绍
陈淇园(1908-1978)蠡县花园头村人。1929年到北平大学医学院学习,1935年毕业后到日本福冈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攻读研究生,1937年学成回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陈淇园走上抗日救国道路,到八路军晋察冀军区从事抗日工作。1938年6月,受命组建冀中军区第二军分区卫生部,任部长。1938年10月,调任冀中军区后方医院院长。1939年1月,出任冀中军区前方卫生部部长。同年2月,奉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命令接待白求恩率领的东征医疗队,接受指导和帮助救治伤病员。白求恩发现冀中军区有殷希彭、陈淇园等几位医术精湛的专家教授,称他们为“晋察冀军区最合格的医生,正是办卫生学校的急需人才”。白求恩曾在一份报告中写道:“晋察冀军区有20万军队(包括民兵游击队),经常有2500受伤的人住在医院,在过去的一年中经过1000次以上战斗,却只有5个中国毕业的医生,50个中国的未经正式学校毕业的医生,和一个外国医生做一切工作。”这里的“5个中国毕业的医生”,指的就是殷希彭、刘璞、陈淇园、张文奇和张陆增。1939年7月,调入筹建中的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参与学校的筹建工作。在极其简陋和动荡的条件下,自己动手赶制各种教具、标本,编著有《诊断学》《内科学》及《疟疾诊治心得》等讲义教材。1941年被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委任为柯棣华的助手,任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医务主任。柯棣华病逝后,1943年接任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院长。1946年6月开始,先后担任白求恩卫生学校副校长,白求恩医科大学、华北医科大学副教育长、教育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自1950年1月始,历任第一军医大学、吉林医科大学副校长。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78年1月28日在长春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