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新闻】上海科技馆最多志愿者来自这所高校,他们首届本科生毕业前最后一课:再做一天志愿者

作者: 来源:上海健康医学院发布时间:2019-06-21浏览次数:559

注册志愿者近4000名,都有一张响亮的名片:“健康小橘子”。

  毕业前的最后一课,在哪里上?不在学校、不在课堂,而是在场馆、在服务。21日,作为新组建院校,上海健康医学院的首届本科生临近毕业,仍继续在上海科技馆再做一天志愿者。而且,他们与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十佳好人好事的主角、连续18年在科技馆从事科普志愿服务的退休教师傅向东,以及同样身披橙黄色背心的校长黄钢教授等一起,完成了这堂特殊的毕业课。

  作为全国最佳志愿服务组织,也是上海市最重要的科普教育基地,上海科技馆党委书记王莲华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数据显示,这10年来,上海健康医学院学子是科技馆志愿者最重要最稳定最可靠的队伍,累计服务人次近1.5万,已连续4年成为全市高校来科技馆开展志愿服务人数最多的学校。“尤其逢年过节,甚至连续多年的大年初一,都有数十名健康医学院学生进馆服务。”

  【“医+X”,检验医者仁心、志者爱心】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随机采访一位志愿者,她叫杨越琪,来自上海健康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正是首届本科毕业生之一,即将赴上海理工大学同专业读研。平日里,她每周四下午不排课,就雷打不动去仁济东院做门诊导医,一次服务就是三四小时。“科技馆我也来服务过,比如双休日或寒暑假,一来就是一天。”问起大约多少次,小杨说:“与对口志愿者相比,我才来了四五次,根本不算多。”

  原来,在培养机制上,全校形成了“医+X”志愿服务培育模块,“医”模块是在医疗机构等单位必选志愿服务项目,“X”模块则是除医院外任选志愿服务项目。在校本科生大一、大二期间,每学期保证服务满16学时以上,两年累计64学时以上的志愿服务时长并考核合格,给予学分认定,否则在大三进行补选。经过多年建设,目前上海健康医学院建成志愿者基地80余个,注册志愿者近4000名,他们都有一张响亮的名片:“健康小橘子”。

  志愿者的服务实践,检验着医者仁心、志者爱心。来自学校医学技术学院的宋怡雯就是在志愿者岗位上步步成长,从一名不善于表达的内向学生,转为一名优秀的学生干部,也从一名共青团员成了一名预备党员,她的入党介绍人就是团委主管志愿者工作的老师。作为学校青协秘书长,宋怡雯还获得了全校学生最高奖项“校长奖”。

  还有一位“健康小橘子”女生的家长亲自把自己的女儿送去做志愿服务,他很自豪地告诉校党委书记郑沈芳:“人家的小孩放假在家都是打打游戏、看看电视,而我的女儿大年初一也会主动要求来做志愿者,我感到非常荣光,很感谢学校有这样的安排。”

  【师长带头,积淀校园志愿服务文化】

最早的人体解剖学家是不是天才达·芬奇?进化最晚的人类大脑新皮层为何在65岁后“断崖式”退化?盲人听力更好、闭眼听得更清能证明视觉中枢具有优先性吗?面对种种科学问题,穿着“橙马甲”的上海健康医学院校长黄钢,用研究和实验方法告诉为馆内观众最新发现。

  今天,上海科技馆3楼的人与健康馆里,黄钢校长从傅向东老师这边接过耳麦,在“人体模型演示剧场”作为“健康小橘子”志愿者,开出了“人与健康”科普讲座。当日,郑沈芳与王莲华代表校馆,签署合作共建框架协议,上海科技馆及其下属分馆与上海健康医学院及其下属的基础医学互动学习与实训中心、健康互动实践中心、医学教育博物馆(筹)等相关单位建立起了长期合作关系。

  对于科技馆的老讲解员傅向东,当天所有毕业生党员代表都认识他,甚至都上过傅老师的课。因为,今年65岁的傅向东,从2001年开始就以市民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到科技馆的志愿服务中,身体力行坚持至今。每次,校志愿者进馆服务,他都亲赴现场督导,总说:“我一定要和学生一起坚持在现场,老师在与不在其实是不一样的。”

  医学专业出身的傅向东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自己每周至少进科技馆一次,每次与学生一样做满一天,上下午共有4个场次的科普讲解。平时双休日,也抽出一天到各大场馆服务,“我早就实现‘666’工作制啦!”不但如此,傅老师退而不休,每学年都回校讲解开学第一课《志愿者精神》,还为专业学生上“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思政课《人民健康》。有了师长以身作则、志愿精神垂范,校园志愿服务文化积淀而成。

栏目主编:徐瑞哲

文字编辑:徐瑞哲题图来源:上海健康医学院提供图片编辑:雍凯


  原文地址:https://web.shobserver.com/wx/detail.do?id=158859&time=1561118813164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