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我校“马克思主义与健康伦理研究中心”成立仪式暨学术研讨会举行。校党委书记郑沈芳,来自复旦大学、上海大学、海军医科大学、温州医科大学、山东大学、山西医科大学、南通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中国伦理学会健康伦理专委会、上海医学伦理学会、上海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协作组、天津社会科学院《道德与文明》杂志社、《思想理论教育》杂志社、《中国医学伦理》杂志社等十多位校外专家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教师参加研讨会。会议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朱清、副院长曹月柱共同主持。
郑沈芳首先代表我校党政向会议致辞,她指出,作为医学院应当重视人文教育,应把医学伦理融入到教学的实践中。在学校的实际教学中,无论从走读上海,还是叙事医学,我校都把健康理念融入到办学理念之中,服务学生,方便教师,营造一种健康的办学氛围。在健康促进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创新多种行之有效方式方法。在推进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她强调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依托马克思主义伦理研究中心,探索健康发展的规律,致力于健康与医疗的理论与实践,关注发展健康伦理,从而服务于社会医疗健康事业的发展。中国伦理学会健康伦理学专业委员会执行主委、温州医科大学李恩昌教授代表中国伦理学会健康伦理学专委会主任、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吕一军教授对我校“马克思主义与健康伦理研究中心”的成立和研讨会的举办表示祝贺。
随后,我校党委书记郑沈芳和上海大学教授、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会长忻平共同为我校“马克思主义与健康伦理学研究中心”揭牌,标志着我校在推进人民健康和健康伦理研究站到一个新的起点。
在主旨报告阶段,中国伦理学会健康伦理学会执行主委李恩昌教授以在主旨报告阶段,中国伦理学会健康伦理学会执行主委李恩昌教授以“关于健康伦理学的几个问题”为主题,重点谈到健康伦理学作为一门新的分支学科的提出、发展,以及重点所涉及的内容和理论基础等等,并且强调指出这门学科诞生在中国的学科,对于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时代性和现实意义。上海大学王天恩教授在其“信息健康与健康伦理学”的主旨报告中,从身体到健康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同时对健康进行延伸性探讨,并引入了信息健康的观点,从信息健康的角度为健康伦理打开新的视角和思路,谈及身心健康、社会生态、信息生态,并且强调健康人才的培养,以及人的创造力的发展和解放。特别是他在整体性健康的看法中表达了前沿性和深刻的观点,从理论的阐释到人们的现实生活,深入浅出,从对社会的关注到对健康人才的培养,娓娓道来,其中许多真知灼见赢得大家的高度认同。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孙玉良在以“探索’整合资源、协调发展、重点突破、彰显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之路”的主旨报告中,简要介绍了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建设的总体思路,即以“人民健康”为主体,以“马克思主义与健康伦理”和“中国共产党健康卫生政策和社会治理”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学科发展道路,从总体上展示学科的培养目标、研究的方向和努力的方向,从理论课教学到实践课探索,从必修课教学的加强到通识课的设置,从“人民健康”课的开设到研究所的成立,稳扎稳打,逐步推进,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他还结合学院的学科建设,围绕马克思主义与健康伦理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从哲学的层面上,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以两个“何以可能”的问题方式回应了马克思主义与健康伦理研究所成立的意义,即“健康伦理学何以可能?”、“马克思主义与健康伦理学结合何以可能?”,依据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异化劳动理论和社会发展理论等为上述两个“何以可能?”的问题提供了学理层面上的解答。
在学术研讨交流阶段,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国希教授、《道德与文明》杂志社主编冯书生、南通大学学生工作部部长贲智勤、上海市医学伦理学会副秘书长陈德芝、山东大学曹永福、山西医科大学邓蕊、《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社编辑吉鹏程、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李久辉、李留义、江先锋和陈焱围绕着马克思主义与健康伦理的主题展开了充分的交流和讨论。交流内容涉及哲学、伦理学和医学等不同领域,谈及健康伦理的不同视角,如政治层面上学理分析、哲学视角的哲学反思、历史的追溯,以及生活经历中的感悟等等,内容丰富、观点新颖、富有启发,在思想的碰撞中让人感受学术的魅力所在。
研讨会中的思想交流,让与会人员感触颇深,无论对教学实践还是科研工作,都让大家开阔了眼界,启发了思考,明确自身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与此同时,随着研究中心的成立,作为一名教师和健康的促进者深感肩上应有的那份时代责任和担当。(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