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教博会特派记者 罗阳佳)不用耗时费力地逐个翻阅学生纸质档案,进入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大学招生官便能一键了解自己心仪学生的三年成长轨迹和综合能力;即便尚未或无缘踏入高中名校的门槛,上海学生在高中名校慕课平台上照样能学到名校名师的特色课程;无需辗转查询各区县教育局网站,家长只需登录上海市义务教育入学报名系统,便可“一网打尽”全市各区县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所有相关信息……4月8日,记者在第十三届上海教育博览会的“市级案例展区”看到,前来观摩咨询的家长、老师、校长络绎不绝,上海近几年在追求教育公平进程中“互联网+教育”的应用示范案例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随着“互联网+”被纳入国家战略,在“互联网+”时代,政府应当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公平,实现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教育公平,这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课题。近年来,上海基础教育加大教育信息化进程,营造互联网教育环境,大力促进教育的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等各个层面的公平,让所有学习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域、任何年龄阶段都能共享上海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
用技术手段保障教育的“机会公平”
在上海市基础教育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案例展区,记者留意到了近日频频被幼升小、小升初家长们刷屏的义务教育入学报名系统。愚园路第一幼儿园大班学生小宝的妈妈最近正在纠结让儿子读对口公办小学还是读民办小学,是在本区读还是跨区择校。“这几天我看了一下这个网站,觉得挺方便的,”小宝妈妈说,“以前要去不断刷各区县教育局官网查入学意见,现在我只要看这个网就都能找到所有信息,非常适合本已焦头烂额的幼升小家长。”除了“一网打尽”入学信息外,家长还可登录该系统查询子女入学相关信息、获取公办小学入学通知、民办中小学面谈以及录取通知,比过去便捷了许多,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大大提升。
2015年4月正式开通的上海市义务教育入学报名系统具有三大功能:一是数据共享,统整公安、人保与幼教系统数据,为准确进行生源预测、提前配置教育资源提供数据支撑。入学报名系统生成的学生基础信息自动导入学籍管理系统,促进学籍管理信息的维护和更新。二是优化管理,所有符合小学入学条件的适龄儿童须网上登记,一人一个入学登记号,全程监控,步步留痕,促进招生入学过程公开透明。三是便利服务,家长可通过入学报名系统,及时了解招生政策、学校划片招生范围,查询入学相关信息及民办中小学面谈、录取通知等,并可通过系统或短信完成民办学校面谈、录取的确认,一站式服务凸显人性化。
除了开发义务教育入学报名系统,在“互联网+”时代,上海借助于大数据技术,建立中小学生学籍管理系统,构建底层数据,用技术保障教育公平,服务智慧教育。
上海基础教育学生学籍信息系统从2012年9月建立至今,实现了全市学生学籍信息的采集与数据服务工作;完成了本市中小学生学籍系统与教育部学籍系统的对接和全国联网。
学籍信息系统自建立以来为各级各领域教育部门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籍管理、电子学生证及毕业证制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义务教育入学报名、中考及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报名、特殊教育信息通报、中小学专题教育、学生成长信息记录、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学生帮困助学、教育经费保障、日常管理和政策决策等方面提供真实、准确的基本数据支撑和应用管理服务。同时也为市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决策中提供数据支持与统计等各类数据服务分析工作。
学籍管理系统的建立使学生的成长信息数据得到了随时随地的真实采集,今后在数据挖掘、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等现代化高科技技术辅助下,通过对海量数据的记录与管理从而实现精准、有针对性地为个体解惑释疑的个性化教育教学,运用大数据管理各种信息数据、提供更多的方法支持个性化学习转变,真正践行教育公平。
推进评价改革关注教育的“过程公平”
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卫生学校分管学生工作的曹蓉蓉老师一早就来到了博览会现场,她在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展示区驻足参观良久,并向工作人员仔细询问。原来自去年9月上海公布针对中职学生的全新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后,曹老师就一直在关心中职生综合素质评价操作层面问题,在点击浏览了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的各个页面后,她心里有了底:“系统提供了学生基本信息、学业水平、体质测试成绩、志愿服务、科创活动等客观数据,可以说全视角地反映了学生的综合发展情况,而且提供了一种便于使用的记录方式,操作性很强。”
在“互联网+”时代,通过网络介入对教育的评价,改变的不仅仅是评价的方式,更大的变化还有评价的内容或标准。上海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对学生实行综合素质评价,从关注“分”转向关注“人”,打破“一考定终身”的局面。
2015年4月,上海市教委公布《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试行)》,并基于Paas云服务理念开发了上海市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每学期重点采集学生学习生活中“品德发展与公民素养”“修习课程与学业成绩”“身心健康与艺术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写实性数据,力求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长轨迹。
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能够常态化地全面反映学生过程性的综合素质。通过历时三年的常态化过程,学生可以在成长大数据的采集与分析中,不断发现和提升自我,进行生涯规划和学业管理;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按需提供课程服务和成长指导;也方便高校按照“两依据一参考”的原则选拔人才;同时也为政府更好地配置教育资源和进行基于数据的教育治理提供依据。
据承担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上海电教馆工作人员刘小龙介绍,为尽力确保综合素质评价的公平公正,让每一个记录都客观真实,信息管理系统以高中学校为记录主体,采用客观数据导入、高中学校和社会机构统一录入,学生提交实证材料相结合的方式,客观记录学生的学习成长经历。系统通过技术手段和管理机制创新,建立信誉等级管理制度,确保评价内容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公平性。
重构教育资源分享机制实现更高层次的教育公平
上海市高中名校慕课平台展区吸引了很多家长的关注,一些来自外省市的观摩者也表现出浓厚兴趣,对名校特色课程飞入上海寻常百姓家羡慕不已。家长吴女士的女儿在闵行区莘松中学念初二,她告诉记者,最近女儿“迷上”了平台上的一门叫做“数学思维方法”的课程,每周六一到9点她就准时守候在电脑前,等着复旦附中的数学特级张雪明老师开讲,每次两个小时,全神贯注。女儿告诉妈妈,这门课让她开阔了视野,特别是增加了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让每个人都能获得充分的教育资源是更高层次的教育公平。“互联网+”对教育公平的重大推动主要体现在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和整合上。互联网极大地放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和价值,从传统一个优秀老师只能服务几十个学生扩大到能服务几千个甚至数万个学生。
2016年2月,“上海市高中名校慕课平台”上线试运行。上海初高中学生可用学籍号或身份证号登录平台注册、浏览课程信息和选择感兴趣的课程,每逢周末和寒暑假可根据自己的选择进行课程学习。这项举措意味着,只要用学籍号登录,上海的中学生在家也能上高中名校的特色课程。
目前试运行上线的首批课程由上海中学、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复旦大学附属中学、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四所学校打造推出。如今平台共上线课程27门,涵盖了语言文字、数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体育与健身、艺术、综合实践等8个领域。这些课程都是上述四校成熟的特色课程,并经过一定的调整和规范,以适应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网络学习特点。
上海市教委推出慕课平台的核心意义在于统筹利用上海高中优质、特色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资源,为上海初高中学生提供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机会;着眼于中学生未来发展的核心素养培育,引导中学生适应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方式变革,培养良好的网络学习习惯,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慕课平台的建设和上线,有利于实现上海高中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与辐射,提升高中特色课程建设水平,促进高中特色多样发展;也有利于引导教师加强课程设计和教学研究,增强利用网络与学生互动的意识,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变革。
上海市高中名校慕课平台的推出可以说是“互联网+教育”产生的奇妙化学效果,打破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垄断局面,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人人能够创造知识,人人能够共享知识,人人也都能够获取和使用知识,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通过各种教育信息、优秀师资、优质课程等资源的跨区、跨校共享,缩小地区差距、校际差距,让学生普遍受惠,公平享受“互联网+”时代的丰富的教育资源。
著名教育学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明远曾提出:“最终的教育公平,应该是每个学生都能通过教育而激发潜力、得以发展,通过教育而获得人生路上的成功。”借助互联网+的力量,上海教育在最终走向教育公平的漫长道路上迈出了一串串坚实的脚步。
原文地址:http://www.shedunews.com/zhuanti/xinwenzhuanti/2016expo13th/2016expo13th_tttj/2016/04/09/2050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