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至17日,基础医学院副院长杨智昉带队各教研室和实训中心主任一行5人赴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进行短期教学观摩考察。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助理院长陈立基教授为我们精心设计了为期一周的观摩考察项目:参加二年级学生的PBL教学和理论大赛教学;参观医学院的教学设施;观摩一堂生理实验课;学习医学院临床专业的整合课程体系;实践PBL的方法;PBL个案撰写;PBL导师训练等讲座。
在一周的交流学习,处处感受到李嘉诚医学院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小和大的有机结合
香港大学医学院成立于1887年,至今有近130年历史,其第一届临床医学学生中就有国父孙中山先生。我们在演讲大厅长廊的展柜中见到了中山先生当年的作业和记分册。
李嘉诚医学院占地很小,正如陈教授所言的,医学院的蒙明伟楼和陈蕉琴楼5分钟内就能绕一圈。但学院拥有4各个演讲厅,每个可容纳200多名学生,供大班理论课之用。我们参观的解剖实验室和生理实验室均200平米以上,每个实验室各放置试验台二十多张。医学图书馆更是小和大有机统一的典范:书柜设计成电动移动式,可节省空间;图书馆一侧设计了十余间小组自修室,每间供5人左右课后讨论学习,学生可在网上预订,每天2小时。此外,每位学生每年还有2000页复印量,可打印所需的文献资料。
二、精品打造临床医护人才
李嘉诚医学院拥有优秀的教学团队:首席教授25人,教授57人,副教授和助教184人,全职教师共266人。另外,玛丽医院等相关医院医生担任临床教师的有1476人。医学院每年招录医学士210人,护理学士191人。学院在1997年进行了一次规模较大的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课程融通教改,教学以人体系统为纽带串连基础和临床课程。基础课程和临床医学组成教学团队,承担其系统的教学任务,教学过程中引入大量PBL的教学方法。陈教授介绍教改的主要原因是原先基础课程老师按自己的大纲上课,学生进临床实习后,临床医生发现学生没有学会临床所需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所以必须进行基础和临床更紧密结合的改革。目前医学士是六年制:第一年是人文课程,第二至第四年的医学课程按系统分为不同的模块教学,最后两年为临床实习,其中共有四次大考(平时的出勤率、课堂讨论、作业等按比率折算入大考成绩),如果大考不及格可重考一次,还是没通过就必须重修前一阶段所有科目。学生在医学课程学习阶段主要有四种形式的课程:理论大课(210人)、PBL教学(10人)、基础实训课(40人)、临床技能实训课(40人)。医学士专业的课程每天上午8:30—12:30,下午14:30—17:30,没排课的时间供学生自主学习。实训室晚上向学生开放。有一次,我们17:30下课后,还见一位老师去实训室接待学生。
三、有特色的PBL教学
李嘉诚医学院在医学士专业开展PBL教学,每个系统约4个PBL单元,每个单元上两次课,每次2小时。每个PBL小组由一名教师指导,学生10人,教师指定一名主席和记录员:主席起到小老师作用,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记录员把学生讨论的关键点记录在网络平台上,实时供师生了解讨论进展。教师则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开展讨论,2小时中,教师发言只有几次,时间不超过10分钟。一般一个PBL单元的第一次课,老师给出一个临床病例的病史,学生根据病史描述讨论,老师接着给出体格检查结果进行讨论。第二次课,老师给出实验室检查,有的除了血、尿、粪常规检查外还包括影像、心电图等检查,学生开展讨论,从这些检查中进行鉴别诊断,确诊疾病,并对用药和医学伦理进行讨论。在观摩PBL课程后,我们提出学生在课堂上上网查资料时是否会浏览其他网页。教师说学生必须在一次课中有几次发言,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与打分,学生如果用电脑做其他事,就不能很好参与讨论,得不到理想分数,所以一般学生在课堂上不会分心。我们更想知道PBL教学效果是否好?陈教授认为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方法,教师有时面对学生的提问,也只能说:“I don’t know.”他介绍他本人是教解剖的,有一次课堂上学生问:“为什么上山容易下山难?”陈教授说虽然不知道答案,但他和学生一起探索,最终找到答案,临床工作中更重要的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陈教授还介绍为了保证PBL的教学质量,学院严格控制每个PBL小组学生人数以及师资。学院对PBL教师进行培训,合格上岗后还有资深教师带教,直到能独立带教。为避免教师把资料发给学生,导致削弱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PBL打印资料时会显示姓名水印,从而被知道透露资料教师的姓名。学院每年都会更新一半的PBL案例,防止学生从师兄处找到答案。
参加本次短期教学观摩考察的老师都感觉收获颇丰。基础医学院将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临床本科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和技能,制作适合临床本科的基础医学PBL案例,试点PBL教学。(基础医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