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世赛的训练让曾小桉变得表达更自信,更会关心温暖身边人

要做心灵手巧语言好的“金牌选手”

作者:徐瑞哲 来源:上海健康医学院发布时间:2024-08-05浏览次数:380


  巴黎奥运会之后一个月,法国又将迎来“技能奥林匹克”——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眼下,世界技能大赛中国参赛项目的国家队正紧锣密鼓分头备战,其中一支国手队伍正在“健康和社会照护”项目的中国牵头基地——上海健康医学院进行集训。

  她们中,有一位来自上健医护理与健康管理学院的本科生曾小桉,历经校赛、市赛、国赛等多轮“以赛代练、优中选优”,最终在国家集训队5进1选拔中,取得第47届世赛中国集中考核第一名,成为唯一一位代表中国赴法参加世赛“健康和社会照护”项目的正选选手。

  需要全方位服务

  曾小桉今年春天就曾赴阿联酋“热身”,参加完全参照这届世赛的友谊交流赛。病房、卧室、客厅等一个个模拟生活场景被搭建起来,但赛事不提前公布赛题,赛前才知道具体的模拟案例内容。“在遇到我的第一位标准化病人时,我明显感受到我与她沟通不是十分顺畅,对方的表达并非如英语母语者那般尽如我意,我尝试通过精简语言、放慢语速来找交流的节奏。”

  尽管标准化病人是专业演员扮演的,但他们的每一句肯定与赞美都给予曾小桉莫大鼓励与支持。与欧洲国家相比,我国的人际沟通和照护文化的理念都存在差异,“但我们的优势是更专研细节、更精益求精。”曾小桉说,“技能大赛的训练让我从原先的内向变成如今能自信表达,会关心、会温暖身边人。”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临床见习时,曾小桉遇上一个病人,“我连续去了4个星期,有一天半夜,他抢救无效去世了,这是我第一次直面这种事情。”当时,她真正觉得,“照护工作可以让老年患者在晚年有更高质量的生活。”

  而实现这份职业理想,需要心灵手巧语言好的全能“金牌选手”。护理与健康管理学院院长朱爱勇表示,健康照护师这个职业面向医院、居家、社区和机构等全场景,面临着全周期的生老病死,服务也是全方位的,需要培养更多的应用型、特色性、国际化的照护人才。

  融入场景完成训练

  2020年冬,大一女生曾小桉走在校园里。“叮”,手机弹出一条信息——上海健康医学院2017级护理学本科生吴怡欣成为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健康和社会照护”项目金牌得主。入学次年,上海健康医学院又一次开始选拔世赛“健康和社会照护”项目的“种子选手”。

  笔试、面试、外教口试……一轮又一轮考核后,最终有10人从100多名报名学子中脱颖而出。在上健医护理与健康管理学院临床护理教研室主任徐淑芹眼中,那时的曾小桉并不是其中最突出的,她的缺点和优点一样明显——不够自信,容易紧张,但口语极佳,观察力强。

  最重要的是,她想赢。曾小桉以银牌入选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健康和社会照护”项目上海集训队后“逆袭翻盘”,最终摘得上海市首届职业技能大赛这一项目金牌,获得了代表上海参加第二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入场券。

  从这届世赛选拔之初至今,由徐淑芹带领的教练团队已经带着她打磨了26个照护案例,病种多,病人背景信息复杂,甚至姓名也拗口。“从起初的信息交错混乱,到后来提到一个案例名,便可以立马口述病人的基本信息。”她努力将自己融入场景中,达到了“知基础、熟技能、善沟通、多应变、强人文、重细节”的训练目标。

  观摩对手改进自己

  一年前,国赛现场,曾小桉盘起一头黑发,身着紫红色实训服,完成医院、家庭、日间、长期照护4个模块6个案例病人的照护。每个案例长达75分钟的比拼,包括15分钟计划、30分钟实践、30分钟海报或反思报告。

  哨声响起,曾小桉拿到了自己的考题之一——照护阿尔茨海默病病人。面前这位“老人”显得有些烦躁,一直嘟囔着要去接孩子放学。曾小桉脑海中闪过赛前踏勘场地时,曾见过一个音乐播放器。她把播放器拿过来打开,用音乐成功转移了病人注意力,令其逐渐平静下来。

  完赛后的曾小桉仍留在赛场上观摩对手表现,有的选手面对患有心理疾病的照护对象时,全程竖起大拇指,比出鼓励支持的手势,对话沟通时也低头倾听,动作轻柔。“在安抚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过程中,紧握病人的双手,或许更能给予病人足够的安全感。”她默默记下这一肢体语言改进细节,记录在反思报告中。

  长达两年的备赛,是场漫长的马拉松。“健康和社会照护”作为最高层级的世界性职业技能赛事传统项目,参赛选手年龄要求不超过22周岁,原则上一生只能参加一次世赛。中国选手的最佳战绩,正是曾小桉的师姐、如今她的教练吴怡欣获得的铜牌。如今,曾小桉也梦想着身披国旗,和师姐站上同一个领奖台。

 



  原文链接:https://www.shobserver.com/journal/article/share?id=376432
 

责任编辑:钟亚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