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由上海健康医学院康复学院主办的“康复物理治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研研讨会”成功召开。会议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政策,结合学校“十五五”规划要求,广泛开展调研,精心论证,优化课程体系,提升康复物理治疗专业教育质量。来自上海市十余家三甲医院和康复专科医院的专家和教务处领导、康复学院师生齐聚一堂,共商人才培养新路径。
会议强调,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课程思政改革,推进“思政+专业”协同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康复物理治疗人才。会议提出,必须精确对接社会需求,依托新时期的产业、技术和健康趋势,精准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和社会贡献提供坚实基础。
康复学院院长郭琪教授在致辞中回顾了康复物理治疗专业的建设进展。他指出,康复物理治疗专业于2025年年初以最高分通过世界物理治疗联盟(WP)国际认证,成为全国第八家获此认证的高校,标志着该专业建设进入国际先进行列。面对康复服务需求快速增长,学院亟需以国际标准引领本土方案修订,进一步提升专业内涵建设与学生核心胜任力。
教务处副处长蒋淑敏表示,本次修订要精准对接社会需求和专业办学实际,确保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科学性和可评性。结合国家战略、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和行业变化,课程体系将全面优化,以确保每门课程能够支撑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康复物理治疗专业主任金凤围绕新版方案重点进行介绍。总学分由原186学分压缩至150学分,课程体系向“模块化、层级化、个性化”转型,实践教学比例提升至45%以上,大三阶段将引入医院联合授课机制,强化学生临床决策与专业实践能力。
在专家研讨环节,来自临床一线的多位主任医师和学科带头人围绕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及人才需求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1)临床能力培养:第六人民医院康复科马燕红主任强调了基础临床课程的重要性,提出应加强相关课程设置,让学生更早接触临床实践,深入理解康复治疗的时机与策略。仁济医院陈真主任则关注到如何将先进的临床经验与康复教育结合,建议通过医院优势学科推进一体化的教学模式。(2)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华山医院朱秉专家提出应建设标准化的临床教学和考核体系,同时利用数字化工具加强实习管理,提高实习过程的规范性与有效性。周浦医院毕霞主任关注到实践环节的全面性,建议在不同医疗机构间设立更具层次性的实践路径,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综合能力。(3)学科融合与产业对接:赫尔森康复医院郑汉驹副院长建议通过与康复产业的发展趋势对接,探索新型微专业课程,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创造更广阔的空间。(4)AI+康复教育转型:多位专家提到人工智能在未来康复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建议通过深入融合AI技术,提升教学质量与学习效率,推动教育模式的转型升级,进一步增强课程的创新性和挑战性。
此外,会议就构建“院校+临床”协同机制,探索2+2模式落地路径进行了讨论,就师资共建、资源共享、管理协同等方面形成共识。学院将联合医院成立“课程教研室”,由校内教师与临床治疗师共同备课授课,实现教学资源与标准协同;各试点医院将提供专用实训空间与设备,学校通过“双聘制”引进高水平治疗师担任教学导师,构建“辅导员+临床导师”协同育人机制;三年内计划在华山医院、瑞金医院等基地试点“专科模块轮转”与“双阶段实习”模式(通用技能+就业定向),推动学生精准对接临床岗位。
康复学院党总支书记王红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此次研讨会是贯彻落实学校“十五五”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优化提供了方向指引和实践路径。学院将以专业国际认证为契机,扎根本土实践、锚定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康复物理治疗学科的宏伟目标,聚力打造“厚基础、强实践、重融合”的康复物理治疗人才培养体系,持续为健康中国战略与康复行业发展输送高水平人才。
本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上海健康医学院康复教育进入系统性提质增效新阶段,也为全国康复专业教育改革提供了“上海样本”和创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