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下午,上海健康医学院在北苑1号楼400人报告厅隆重举行“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 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上海健康医学院 2025年师德师风建设月主题活动暨新学期教师大会”。大会分“躬耕教坛致敬芳华”“薪火相传赓续初心”“擘画未来共启新程”三个篇章,全体在校校领导、获奖教师代表、30年教龄教师、荣休教师代表、新进教师代表、全体中层干部、师生代表、附属卫校、附属医院代表欢聚一堂,全体师生在线上同步观看大会直播,共同开启新学期新征程。大会由刘一丹老师和季文譞同学主持。
大会以音频秀《声波里的悄悄话》拉开帷幕,音频秀通过学生对老师们真挚的祝福和深深的感恩,描绘出学校教师可敬可爱的动人形象,他们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
躬耕教坛 致敬芳华
学校始终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发展。宣传片《师者·楷模》全面直观地展示了学校师德标兵的精神风貌,体现了身边榜样的力量,展现出全体教师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践行强国有我的奋斗精神。过去一年,广大教职员工坚守立德树人初心,深耕教研实践等各个领域,结出了累累硕果。
会上,校长吴韬宣读了2024-2025年度各类先进名单,通报了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上海健康医学院直属附属公利医院通过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评审”的批复通知。一批在师德师风、教学科研、学生工作、文化宣传、组织统战工作等领域涌现出的优秀教师代表和团队代表受到表彰。吴韬指出,当前,全校上下正在学习贯彻落实《上海市贯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实施意见》及《加快建设教育强市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 年)》文件精神,以“十五五”规划为战略重点,积极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综合改革,主动强化“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高效贯通,科学精准谋定学校办学定位和综合改革方案,对接全球领先的健康城市建设需要,立足服务基层卫生健康需求,面向医疗卫生与健康行业和生物医药产业,坚持“全健康、国际化、应用型”发展思路,围绕“医工结合、医养结合、医保结合”办学特色,主动谋划未来健康相关专业布局,重点发展临床医学与医疗卫生服务、健康照护与管理、智能医药与医疗器械、主动健康与健康促进等领域,自主培养高水平全科医生、护理行业及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高素质医疗器械应用人才及高品质健康促进和服务人才。号召全校教职员工将“重服务、强贡献”使命责任内化为办学导向和行动自觉,发扬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挺膺担当的好传统、好作风,着实发挥“健康”特色在科技创新、应用实践、社会服务和国际合作的积极作用,加快建成错位发展、特色鲜明的一流应用型医学院校,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自己的更大的力量。
薪火相传 赓续初心
教育,是一场温暖的接力,是一场向美而行的遇见,更是一场用生命影响生命的漫长旅程。短片《我的育人故事》用藏在教师背后的动人故事,讲述爱,讲述责任,讲述成长。三十年风雨讲台,三十载初心不改。一批教师凭借三十年坚守,挥洒热爱,坚守信仰,铸就深沉的教育情怀。会上,校党委副书记于莹宣读了30年教龄教师名单,副校长马耀良、汤磊颁发证书,向老教师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老教师代表徐小萍教授带领新进教师代表进行入职宣誓,教书薪火传承,育人使命延续。
擘画未来 共启新程
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遍布祖国大地,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我校师生始终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在国情教育的实践中深化认识,在思政课的实践中拓宽视野,在社会调研的征程中锤炼本领。情景对话《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脚步感受中国力量》带大家一起重温了那些学习实践中难忘的瞬间,感受这份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的使命与担当。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脚步,高擎“红医”的火炬,以医学之光守护健康中国,以青春之力奉献教育强国。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师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既是医者,也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护佑生命健康。今年医师节,我校附属医院四位医师喜获市级奖项。附属嘉定区中心医院朱寅杰、附属浦东公利医院沈彦婷分获第二十届“银蛇奖”三等奖和提名奖;附属嘉定区中心医院梁凯轶、附属浦东公利医院许嘉鸿分第六届“仁心医者·上海市仁心医师奖”提名奖。学生代表为到场的三位医师献花表达敬意。三位医生从学校综合改革为出发点,围绕自主培养应用型卓越医师、卓越技师、卓越工程师三类人才的主题分享了各自在医教协同育人方面的心得体会,叮嘱同学们要耐得住寂寞,保持终身学习的能力,勇于探索创新,为医学事业不懈奋斗。
郭永瑾书记代表学校,向辛勤耕耘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一线的全体教职员工致以诚挚的问候,向一直以来关心和支持学校建设发展的离退休老同志致以衷心的感谢,向从事教育工作30年的教师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受到表彰的集体和个人致以热烈的祝贺,向新入职的青年教师表示热烈的欢迎!
郭永瑾强调,学校从初生到壮大,从建校创业到创新发展,广大教职员工同心协力是取得不菲成绩的木本之源。近年来,我们在党建思政、教学科研、学科专业、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招生就业、国际交流等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和长足的进步。一是高质量师资队伍驱动发展,以“走出去”拓视野、“学回来”强本领的姿态,持续提升教师国际化素养。二是教学科研能力持续攀升,实现我校中外合作办学专业零的突破和教师教学竞赛国家级奖项零的突破。三是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学校办学实力和社会声誉持续向上向好。
郭永瑾指出,当前,我们正处于百年变局深度演进、快速迭变的阶段,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站在建校十周年的历史节点上,将上海健康医学院建设成为更高质量、更具特色、更加开放、更具活力的应用型医学院,不仅是全体师生员工的热切期盼,更是我们回应健康中国战略、服务上海建设全球领先的健康城市需要的必然选择。面对正在进行的上海高校高等教育综改,她对全体教师提出三点希望。
一是把立德树人作为首要职责,铸牢师德之魂,争做引领教育强国示范之师。树立“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道德高线,是新时代赋予师德师风的新内涵。一直以来,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出台一系列管理办法,形成师德师风制度建设、学习教育、日常监督、选树典型、考核评价的全域管理闭环,陆续打造“厚德讲坛”“先生有约”等师德教育品牌,推动师德师风建设从“全面建立”向“全面见效”跃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们既要做知识的传授者,更要做灵魂的塑造者。要以推进立德树人机制综合改革为契机,持续建立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培育赓续红色血脉的时代新人,培养服务人民健康所需的健康守护者。
二是把深化改革作为重要使命,勇担改革之责,争做推动教育强国先行之师。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是当前上海教育的重中之重,广大教师要清醒认识当前教育改革发展大势下自身肩负的光荣使命,清醒认识学校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历史方位,在学校推动改革创新“攻坚战”的关键阶段,主动将个人奋斗融入到学校改革发展大局。无论是普通教师,还是教研室主任、专业负责人、学科带头人,都要切实加强学习、提升认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既要有服务国家、区域和行业产业发展的大局意识,也要有关心学校学位点建设、审核评估等重要阶段性目标工作的责任意识,把更多时间精力和更大热情倾注于学校改革发展事业。
三是把学习勤奋作为终身追求,勤修育人之能,争做支撑教育强国建设之师。广大教师要把学习作为一种职业本分、一种精神追求,敏于求知、臻于求索,跟进掌握科技前沿,持续更新知识体系,带领学生矢志探求未知世界、勇攀科技高峰,引导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随着人工智能(AI)、大数据、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医学教育改革已成为全球共识,构建医学教育新范式势在必行。这都需要我们永葆持续学习的勤奋状态,及时掌握行业、产业前沿知识和最新需求,并根据产业需求变化,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推动课程教学内容快速迭代,变标准化培养为多元化培养,不断提高教书育人本领,努力成为既有专业素养又能激发学生潜能的“心智启迪者”。
最后,郭永瑾指出,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是中国式现代化赋予教育的新使命。当前,正是学校挺膺担当为教育强国、教育强市建设贡献力量的关键时期,也是学校高质量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后,奋力迈向新台阶、开拓新局面,实现转段升级的重要发展窗口期。全体教职员工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市委、学校决策部署上来,聚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办学定位,以教育家精神奋发进取、破题开路,努力绘就个人成长与学校发展双向奔赴的同心圆,为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医学院,为建设教育强国、健康中国、教育强市交出上健医的“高分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