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突发的疫情
他们勇敢前行
当重担落到90后、00后的肩膀上
他们也能穿上战袍,勇往直前
他们仿佛一夜之间长大
成为了这个时代最年轻的英雄
这场防控疫情的阻击战
淬炼的,是一根根年轻的脊梁
是一个个年轻的榜样
护管学院也涌现了一大批
为抗击疫情而奉献的学子
今天就让我带你一起了解
我院毕业生在抗击疫情道路上的故事吧
向着黎明出发的铿锵三人行
2016届毕业生陈家晖、朱子薇、晏晓坤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
瑞金医院心外监护科护士陈家晖原定2月份结婚,年夜饭桌上,开朗乐观的他做起了未婚妻和父母的思想工作: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当初学校护理专业只录取了几名男生;瑞金医院培养我成了操作ECMO设备、透析的能手;这么多女生包括我在华山医院神经内科的朱子薇同学都去了,我是男生,各方面比她们有利……未婚妻体贴地问他是不是提前领证,他宽慰她说“等我回来,我们结婚”,其实他心里清楚武汉的战况。男儿自当强,这个25岁的上海大男孩成了千万奔赴荆楚大地的一员。
东方医院重症监护室护士晏晓坤具有西北汉子的朴实侠义情怀,坚韧不拔的意志。在校时,他刻苦努力,认真练习每一项操作。工作后,“精中有细,稳中有升”成为他座右铭,是医院国际紧急医学就援队队员。他说:武汉,是我人生最重要的地标,这里,我和同学成了战友。我不后悔选择护理作为终身事业,不后悔报名参战历练人生,因为我拥有了别样的青春。元宵节,他端着汤团对解放报记者说:在上海读书三年,工作三年,等完成任务,一定回兰州,看妈妈,我太想吃妈妈做的臊子面了”。
(摘自上海健康医学院校友会2月20日文)
上图为晏晓坤学长
逆行队伍中,铿锵三人行给我们留下的是坚决而又勇敢的背影,是鼓励我们前行的榜样力量。
每日“战疫”结束后连载“漫画版”日记 在雷神山变身“灵魂画手”
2016届毕业生 邹芳草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
“知道自己要前往武汉支援的那一刻,内心戏还是很多的。兴奋于自己也能当一回战士的同时,也暗下决心要用画笔描绘自己在武汉的故事。”市一版“网红小笼包漫画”原作者、 “灵魂画手”邹芳草,临行前一晚,她在行李箱里带上了画图工具平板电脑。
2月19日,医疗队抵达武汉雷神山的第一晚小邹画的是“出征照”,“第一晚只是小试牛刀,我想记录一下我们市一156人大部队的出征画面,就用平板画了白大掛版和迷彩服版的护士姐姐、医生哥哥,没想到从那一晚开始就一发不可收拾,现在每晚都被身边的人催稿。”渐渐地,每日更新“插画版”日记成了小邹每天工作结束 市一人 逆行者后的幸福折磨。
“隔离病房内四处可见的白,记录本上密密麻麻的病例文字记录,我希望通过线条的勾勒、色彩的变化能记录下雷神山病房里生动的每一幕,也给我的市一‘战友们’换一种心情,舒缓一下情绪。”小邹说,每次进舱前也会有不当班的同事为他们留下工作照,但是时间久了就会变成手机相册里的一串数据,只有画下来,才能被记住,成为永恒。每一次运笔作画前,她都会在脑海中再次回味一天中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件事或一个场景。每日唠叨却又无微不至照顾他们生活的“队妈”“队爸”,穿全套设备时要牢记一百遍的注意事项,变身奥特曼与病毒大战的同事“大白”,纪念市一医疗队在驻地得第一次巴林特小组……原本或是严肃、或是枯燥的每日工作细节在小邹的笔下都变成当日亮点被她一一画了进去。
“我最喜欢吃豆人这幅画,不觉得和我们医疗队很像吗?吃到豆豆就是治愈患者,为了吃到豆豆要努力躲避小怪兽,就好像我们每天和病魔作斗争却又不能碰到病毒,患者痊愈就是我们的最大胜利。”共鸣,也是小邹“插画版”日记的初衷,“画是平面的,线条和颜色却是立体的,最能表达情绪和态度。希望每一个 ‘插画版’日记的队友都能产生代入感,都能相信这是一本属于自己的雷神山日记。”
一幅幅画卷里,是白衣天使的纯净,是逆行者们的光芒,是武汉人民的缤纷。
把防护服当作婚纱
待到花开登鹤楼,再看长江水东流
2016届毕业生 于景海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2月28日晚,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肝移植监护室的于景海护士和消化科的周玲亿护士,在战友们的祝福和见证下,终于“如期”举行了婚礼。雷神山医院党委书记、院长王行环,上海第八批援鄂医疗队总领队、仁济医院副院长张继东为他们证婚,全国12支医疗队代表作为亲友团参与。这也是雷神山医院的第一场婚礼。
这对“95后”仇俪原定于2月14日情人节领证,2月28日举办婚礼,却因疫情而被迫“叫停”。两位新人积极响应医院号召,分别报名驰援武汉。2月19日,两人同时作为仁济医院第三批、上海市第八批援鄂医疗队队员来到武汉,如今,正并肩在雷神山医院抗击疫情。他们俩的故事被雷神山医院院方得知后,临时决定为他们俩举行一场“战地婚礼”。
据新郎于景海透露,春节之前,他带着周玲亿回老家过年,在路上接到了支援武汉的通知,经过商量,他们在老家待了一天就返回上海,随时准备驰援武汉。于景海说,“到了武汉,我们俩不在一个护理小组,说实话,她是普通病房出身,我一开始对她还有点担心。毕竟监护室和病房工作不一样,我怕她不熟悉,会有压力。然而,我的担心是多余的,经过训练,她熟练地穿上防护服,进了监护室,很快进入角色,照顾病人、吸痰、打针、上补液、生活护理等等,我们的工作也都有条不紊的进着。”
特殊时期,两位新人将医院当作礼堂,将防护服当作婚纱礼服,能够在武汉一线并肩作战,远比一场婚礼、一次蜜月更值得铭记一生。我们等着他们胜利凯旋!
(摘自人民日报2月28日文)
穿着防护服的新娘,有着美丽的盔甲;穿着防护服的新郎,有着心系国家的大义。别样的婚礼,不变的幸福。
本期的故事到这里就讲完了,想必我们在她们身上学到了很多吧。她们不仅专业知识丰富而且也拥有高尚的情怀。她们是我们的榜样,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想了解更多护管学院毕业生的抗疫故事吗?下期再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