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奏响“健康中国”的强音——记上海健康医学院改革与发展

作者: 来源:上海健康医学院发布时间:2020-07-02浏览次数:598


▲上海健康医学院学生志愿者服务于进博会


▲学生们把毕业论文写在抗击疫情第一线


▲上海健康医学院学生杨梦菁代表中国参加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


丁曦林序曲

  抗疫期间,一位大学领导与我一杯茶,一席谈。

  当谈到世界名画对抗疫乃至医学的启悟,他双目明亮,表示让学生获得人文滋养,不亚于  “硬知识”传授,还表明,人文与实践“双螺旋”人才培养模式是他们的内核。见微知著,他们围绕教学、科研改革所努力的一切,既为传授健康医学应用性技能,更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要求;我还分明感到,自西南联大以来延续近百年的教育兴国思想,成为一代又一代教育工作者的恪守和品格,即:教书育人,报效祖国!

第一乐章:新使命

  上海健康医学院,坐落在浦东“腹地”,驱车前往途中,我心头闪过一个疑问:

在中国高校的重镇上海,医学院不仅数量多,且根深叶茂。相比同城早已闻名海内外的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同济大学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以及海军军医大学,刚满5岁的健康医学院犹如大树边的一棵新苗,其诞生和成长意味什么?

  六月的校园,红砖建筑与浓郁草木相映成趣。正值毕业季,一些身穿黑色学士服的毕业生忙着与老师合影留念。他们脸上,流露着满含喜悦和不舍的告别或告白。

  深入其间,了解其70年办学历史以及跨入本科教学制5个春秋的拼搏,我真切地意识到,新苗并不稚嫩,他们以国家与民族振兴为使命,不求“第一”但求“唯一”的开拓创新,以及志在填平“健康低谷”的果敢,让人清晰地“听到”师生们大踏步前行的足音。

  “学院的组建承载了时代赋予的使命。”该院党委书记郑锦谈到这一点,表示,“5年前,由三所专科院校合并而成的上海健康医学院,是一所市属本科医学院校。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战略,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亟需,促进健康中国发展战略,上海市领导高瞻远瞩,大力支持医学院组建,并明确提出将办学定位确定为医学类应用技术型、特色性普通本科院校。学院是新的,站在了新起点,一开始着力于解决的问题是:精准对接上海医疗卫生事业相关类型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找准站位,与本市其他医学院校实现错位竞争、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而黄钢院长介绍,成熟的医学院多年发展所形成的优势,是攻克“疾病”难题。他从上海市临床医学综合实力排名第一的交大医学院副院长岗位转任,首任上海健康医学院院长,目光的聚焦点“不得不”随事业发生180度转弯。院校及其专业的发展都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他看到,我国在医疗科技领域攀登了一座座高峰,健康服务却存在“短板”或“低坑”。

  从现实需要看,填补“短板”“低坑”显得更为紧迫!

  为此,他们依据历史和现实,提出“应用型、特色性、国际化”的办学理念。

  起初,业内反响“波澜不惊”,观望居多。随之而来的,是一些怀疑论调。有的甚至认为,搞“应用型”谈什么“国际化”,太扯了吧……学院上下不为这些所动。

  放眼全球,世界发达国家之一的德国,是以举国之力创办各种应用型院校,并且形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完整体系,这才是德国崛起和强大的法宝。“德国经验”给他们的启悟是,研究型人才属于具有天赋的极少数,并非单靠“培养”便能成批地打造,但绝大多数岗位所需的应用型人才,通过对普通人才进行技能传授和职业训练,就能使之成功地转化。目前,中国健康卫生领域应用型人才培养整体良好,却也有短板,缺乏完整“体系”,有的高职人才培养徘徊在低水平。鉴于此,他们更坚定了要面向“健康”发展培养亟需之才。他们的校训——“厚德至善,健行康民”,其精神实质,也是根植于老百姓的健康追寻。

  上海健康医学院的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50年。新生的共和国为有效控制重大疾病,提高城乡健康水平,曾出台许多政策,还组织“围剿”天花、丝虫病,有效控制麻风病、血吸虫病、疟疾、结核病等。而上海健康医学院的前身之一——由时任市长陈毅签发成立的上海市卫生人员训练所,也是顺应彼时的基层卫生服务的需要应运而生。

  斗转星移,历史翻到今页,上海健康医学院“底色”不变,依然紧贴社会发展的需求,在筑牢基层健康卫生防线方面,任重道远,誓将“底色”发扬光大。

第二乐章:硬实力

  有了清晰的办学定位,接下来最难、最重要的是什么?坚守定位!

  “坚守”二字,谈何容易。5年来一路摸索,不得不说,风言风语也有不少。

  上海健康医学院的领导班子是坚定的。他们意识到,一座大学的办学思想能否由新苗茁壮成长,继而结出硕果,依赖于政策的持续稳定和全校师生的同舟共济。而一所大学是否跻身  “一流”,硬指标里当然包含一条,即是否拥有无可替代、堪称全国第一的优势学科。

  意欲在短时间里开创、凸显自己的学科优势,难度不亚于攀登险峰。

  非常可贵的是,上海健康医学院有一股“后浪”不甘居后的热血与豪情,他们拧成一股力,无论老专业创新还是新专业开设,紧紧围绕  “健康”,迎战现实“痛点”。经过奋力开拓,如今不少学科堪称“全国第一”或“全国唯一”,相关奖项接踵而至。

  先说说护理专业。全国开设护理专业本科的院校不少,上海的护理专业史也很悠久了。人们常以为,护理工作围绕“打针、喂药、铺床”,没有更多难度系数。上海健康医学院领导不这么认为。他们看到,“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护理的学问不止于看得见的那些表象,如何创造  “有温度的护理”,如何让护理插上人文翅膀等等,存在值得钻研的深层需求。

  为此,他们誓将“量大面广”的护理专业毕业生淬炼成  “国际一流”的护理新锐,着力点是,向着国际先进护理水平看齐,积极打造护理品牌。具体做法包括,一方面与国内顶尖的三甲医院合作,从“中美护理班”到中山医院订单式护理人才培养,以实际需求为引导,调整优化培养方案;另一方面,他们主动发掘护理专业的深层需求,不仅注重护理技术娴熟完善,更志在培养具有“无微不至”“给人安全和信赖感”精神的新一代白衣天使。

  朝着两个方向齐头并进,他们构建起全国最全的护理与健康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包括中高本硕贯通等等,让该院“出品”的护理人才成为业内皆知的金字招牌。

  去年,全国“海选”参加世界技能大赛的优秀选手,几轮PK后,全国十强里有两个  “上海的”——都是上海健康医学院学生;决出前三甲时,他们继续占据其中两席;最后一举夺魁的,仍然是上海健康医学院的学生。事实胜过雄辩,声誉不胫而走!

  无独有偶。一所医院是否具有卓绝的水平,其一看专家教授的临床发挥,另一看是否拥有世界级先进设备并且掌握高超的诊疗技能。上海健康医学院敢在这方面“发力”,与黄钢院长的老本行息息相关。他是国际影像核医学专家,担任亚大核医学与生物学联盟主席兼第十二届大会主席。他领导的分子医学影像实验室,成为上海健康医学院的一大优势学科。

  特别还要提到,上海健康医学院有个专门给医疗仪器“看病”的医疗器械学院,旨在培养医工结合复合型专业人才,从事临床应用、功能开发、技术管理、技术维护及培训等。目前,中国的医院只存在医生、护士专业系列,不久将来,将会出现“临床工程师”系列。这方面突破,得归功于上海健康医学院在医疗器械学科上的强大优势,他们已经与日本等国知名医学院签订了互相承认学分、学历、成绩的协议,一批“产自”上海健康医学院的临床工程师已经活跃在日本的各大医院,在“临床工程”岗位大显身手。

  前不久,上海健康医学院成立了健康与公共卫生学院,个中有何深意?

  原来,上海正致力于建设成为全球公共卫生体系最健全的城市,面临的难题是,对于通识人才的渴求,几乎到了“刻不容缓”地步。原先医学院培养的公共卫生人才,囿于长时期未遇“疫情”,纷纷转行了。针对以往“闲时无所事事,忙时人手短缺”,上海健康医学院在开设卫生检验与检疫、健康服务与管理、食品卫生与营养学、应急管理等与公共卫生以及预防医学直接相关的本科专业基础上,与上海市卫健委、市区两级公共卫生中心等机构共同组建人才培养联盟,其创新与突破在于,根据织密和筑牢公共卫生安全网底的需求,构建以预防医学及公共卫生为主体,全科医学与应急防控为两翼的“一体两翼”模式,所培养的通识人才平时致力于  “慢病”预防和健康管理,一旦发现疫情,个个都是一线“哨兵”,“第一时间”上报疫情,与复旦、交大等公共卫生学院培养的研究型人才形成有力互补。

  “计划外”的复合型公共卫生本科专业,目前已安排申报,计划9月正式开办。

  类似的“计划外专业”申报,在传统的医学院不多见,在健康医学院却年年有。

  上海健康医学院下属的13个二级学院,坚定地“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紧贴上海城市功能定位和发展需求,急社会所急,以解决现实“痛点”为引领,于大胆开创中构筑了在国内健康教育领域堪称“第一”或“唯一”的多项学科制高点。

第三乐章:双螺旋

  上海健康医学院图书馆里,有个全国高校唯一的“医学人文油画展”。这个常设展对外开放,更多的时候,是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一些选修课设在这里。

  漫步于撷自世界名画史却与人类医学发展相关的数十件油画、雕塑里,我对于医学卫生的道路曲折以及人类的疾病、痛苦、死亡等等,有了“不一样的领悟”。一幅表现欧洲外科手术场面的油画,令我印象深刻。画面的外科医生,拥有  “鹰眼”“狮心”“女人手”,经场馆负责人一解释,顿时明白,这是绘画大师对外科医生职业素养的概括和讴歌。

  一幅幅绘画作品“串起”了一部医疗发展史。绘画传递的医学真相,令人过目难忘:早期的外科医生是从理发师行业里发展出的,外科手术从无麻醉发展到使用麻醉,从易感染手术到现代无菌手术,一些重要的节点,都有夺人心魄的油画记载。当然,“医学人文油画展”最动人之处,是让人“悦读润道”,感受到医学与艺术在灵性和精神上的共振。

  “赏名画,探医学,是一项富有深意的教学创造。”上海健康医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李兆伟介绍,无论学院外围墙壁上的医学伟人肖像浮雕及一段段引人入胜的故事介绍,还是满堂熠熠生辉的“医学人文油画展”,这些“载体”所形成的环境再造,像一棵棵百年大树,为上海健康医学院培植了一片丰沃的人文土壤,引导学生“思更深,看更远”,从人类医学文明天空里熠熠闪耀的杰出人物和历史传奇中汲取营养,通过绘画或雕塑里的“提灯天使”南丁格尔,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等等,让学生“读”出医者的职业价值以及仁爱灵魂。

  据介绍,上海健康医学院非常重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他们设计的DNA双螺旋式结构人才培养模式,以素养提升和能力养成为目标,努力打造贯通课程学习、课外学习、活动学习全过程的通识教育精品系列,让获得硬知识、硬技能的学生,在‘人文’+‘实践’双螺旋培养模式上成长为有大爱、敢担责的人才。这的确是创新办学的又一亮点。

  围绕这样的培养模式,上海健康医学院探索建设了不少“医学人文金课”,譬如《健康与人类价值》课程,深入研究了健康意识的发生与发育,泛健康与心灵净化,健康与体育、美育,健康权利与维护,健康与疾病、衰老、死亡,健康与技术创新,健康与消费开拓等多个方面的问题。他们还着力于构建经典著作导读与欣赏系列、语言沟通与交流系列、文学欣赏与创意写作系列、叙事理论与叙事医学实践系列等四大系列人文类通识教育课程,通过不同模块或形式的叙事医学学习与实践,提升学生语言沟通、共情能力等。

第四乐章:强运动

  有一个教育现象引发我的好奇——上海健康医学院开设了14个种类的体育俱乐部,覆盖所有在校学生。

  以培养卫生健康人才为特色的上海健康医学院,何以对体育课“大动干戈”,打破原有的班级化概念,鼓励学生参加以兴趣主导的体育俱乐部?此举出于怎样的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注青少年健身运动的普及发展,对于青少年体质,明确提出“要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学院体育课改革遵循了这一要求。而黄钢院长表示:健康,体现于运动;健康医学院恰恰也要在运动项目上,表现出健康特色。

  乍一听“体育俱乐部”,似乎让学生的兴趣自由“放飞”,但牵引“风筝”的绳线是每年一度的大学生体质测试,初级会员必须完成教育部规定的每周2学时教学课或辅导课,每学期还要参加校园健康跑活动,并完成立定跳远、引体向上(男)、仰卧起坐(女)、1000米(男)、800米(女)等体质测试,这些内容都按一定比例计入该院体育课成绩考核。

  上海健康医学院的体育课改革,还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将学生兴趣爱好引导为日常锻炼,变被动打卡为主动参与,激发了学生投身运动锻炼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学院的组织下,他们将教学、训练、比赛等有机融合,迄今已经累计举办校园体育活动数百场,使得许多在校学生不仅意识到日常锻炼的重要性,并且养成了“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良好习惯。

  传统模式下,大三、大四学生忙于论文准备,校外实习或考研准备,体育课都停摆了,但体育俱乐部式的教育改革,由于设立了会员晋级机制,中高级会员普遍带有“继续向上、向前冲击”的意愿和力量,由此选拔出的校队对员,毫不逊色于其他高校的体育特长生。

  数据是颇具说服力的,上海健康医学院迄今没有一名特招的专业运动员学生,却在全国大学生运动赛事中捷报频传:2017年学院学生获得全国比赛奖项9项,省部级20项;2018年获得国际级奖项1项,国家级35项,省部级54项;2019年获得国际奖项1项,国家级57项,省部级120项。体育运动,已成为上海健康医学院学生迈向“健康”的学习生活一部分。

  目前该校投资建设的攀岩场地、抱石场地、高空设施、水上码头、团建场地等,有力地保障了学院开设“攀岩”“皮划艇”“水上急救”“定向运动”等理论与实践课程。学生既练胆量,又练体魄,不仅在意志力、自控力上得以加强,对临床医学、院前急救专业所需抗压能力强、动作精准性高、自我调节能力强、团队协作能力强等等,也获得有力支撑。

第五乐章:重思政

  2020年6月,上海健康医学院又有一届本科生学成出关。

  无论去年还是今年,他们的毕业生就业率明显高出全市本科学历平均就业率。虽然今年全球遭遇一场罕见的疫情,但他们的学生依旧成为用人单位眼里的“香饽饽”。

  谈到毕业生,学院党委书记郑锦、副书记兼院长黄钢都倍感欣慰。在上海市援鄂医疗队1041名护士里,健康医学院校友占比达21.8%。首批“逆行”的医疗队中,有一支特别的先锋队出自上海健康医学院的王牌专业——“器械医疗”。作为重要辅助筛查手段,抗疫前方的CT装机需求猛增,承担这一重任的就是他们的毕业生,其中大多是95后。

  疫情延续至今,人们习惯关注那些奋战在前线的医生和护士,其实还有一批英雄值得关注,他们以别样方式的披甲上阵,大多被编入“信息管理组”“文献搜索组”“协查追踪组”“航空组”等等,从事的是幕后工作,却“必不可少”,他们也都来自上海健康医学院。他们以节假日无休的高强度工作状态,协助追踪境外来沪航班的密切接触者,日夜检索国际最新疫情文献。他们在默默“实战”中的奉献,也彰显了健康医学院注重思政教育的成果。

  近几年,上海健康医学院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精准把脉学生的思想脉搏,积极回应学生的思想关切,创设了一系列有关“人民健康”的思政课程。与此同时,他们以党建为根,将党建工作贯穿于教书育人的全过程,以优良的党风引领校风、教风、学风,通过改革创新,不断刷亮“应用型、特色性、国际化”的办学成色,为上海构建亚洲医学中心城市和亚洲一流健康城市,为“健康上海2030”和“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实施,为加快发展、着力建设一流本科,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他们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在促进“全民健康”的道路上奔跑不息,探索不止。

  充满理想,激情燃烧,是上海健康医学院给我的鲜明感受。他们裹挟“翩翩少年”之朝气,“竹子拔节”之锐意,不辱使命,矢志改革,则是奉献时代的“健康”乐章!


  原文地址:https://client.whb.cn/new/index.php?option=com_m_news&task=news&date=2020-07-01&id=193073&p=8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