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先创业还是先就业 大学生你想好了吗?

作者: 来源:上海健康医学院发布时间:2017-04-30浏览次数:364

  

  沈佳宜

 朱文斌

  

 朱哲敏

  刘亚杰

本版照片受访者供图  

昨日,东方讲坛职业生涯讲座作为本次“乐创青春·上海市促进青年就业创业集中服务行动”的环节之一,在上海大学开讲。上海市青年联合会副主席、东方财富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其实担任东方讲座的主讲人,开展了《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理性选择》的专题讲座。他和在座学生探讨了创业的要点,就业前需要做的个人规划等等。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讲座现场,有位研究生直接将简历递给了其实。如今正是大学生毕业季,不少同学忙于求职应聘。记者走近了几位青年人,倾听他们的就业及创业故事,探询他们对职业道路的选择。

青年报记者 陆安怡

沈佳宜 等有一定基础再考虑创业

上海健康医院的大二学生沈佳宜是一位青年创客。她所负责的创新项目“health weaver”,致力于空气净化行业,为人们提供洁净的环境。

该团队研发出了超声波空气净化器,该净化器采用了两种新的净化机制:射流和超声波。谈及项目,沈佳宜自信满满。她介绍说,虽然,市面上已经有了不少空气净化器,但市面上的大多数产品需要定期更换滤网,而他们的项目产品则不需要。走近该净化器,记者发现,检测仪显示,场馆内的PM2.5含量约为68微克每立方米;而当检测仪靠近净化器出风口时,PM2.5数值则为20微克每立方米。

沈佳宜告诉记者,社团中还有很多其他的创新项目,比如高频纳米刀脉冲发生器等等,未来,希望继续对社团的各类创新项目加以扶持,并和创业社携手,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大学生创业。同时,她也希望社团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她说,“不论未来是否创业,对于现代大学生而言,创新意识都是不可或缺的。”

在沈佳宜看来,虽然大学生创业是个不错的想法,但对于自己而言,这需要很多积累,毕业后选择就业或创业,需要视未来两年的发展方向而定。“如果我无法在前期积累一定的资源,比如人脉、经历、实力等,不会轻易尝试创业。因为我始终觉得如果没有任何创业经验和凝心聚力的团队,毕业后创业看似风光无限,实则很容易就撞得头破血流。”

朱文斌 不论做什么最重要的是坚持和用心

“很多人会问,我毕业后该创业还是工作?”在85后创业者朱文斌看来,创业与就业因人而异,“可以选择一个感兴趣的方向,先行动起来,在此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他就是在工作一段时间之后,才开启创业之路的。三年前,他以双硕士学位毕业于东华大学和美国费城大学纺织工程专业。回国后,从事高技术纺织品的研发和纺织服装行业的供应链管理工作。“供应链管理咨询能够接触到行业的方方面面,比如分销和零售等等,在深入一线的同时,也深刻意识到纺织行业的痛点在于库存周转率。”他说,“只有全面了解之后,才能够对行业产生更清晰的认识,这对创业有很大帮助。”

2015年,一直想自己做些事情的朱文斌开始了创业,成立了上海捻幅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他说创业需要很多积累,但这并不意味着,必须先就业再创业。

“对于大学生应该就业还是创业而言,这是个伪命题!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不能一概而论。”他认为,在大学中有了充分准备和历练的学生适合在毕业后继续创业,比如在校期间,自己开过店、担任过学生会主席等等,具备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

此外,他认为,大学生在找工作时不用羡慕金融、互联网、科技行业等热门行业,不论大家学习的是何种专业,进入何种行业,最重要的是坚持和用心。“而决定自己从事哪个行业的应该自己对于某个领域的好奇心,以及对于从事自己理想事业的驱动力。”他认为,“在工作中,尝试自己从未做过的事情,挖掘潜在能力,不论是在哪个行业,都能够做出一番事业。”

朱哲敏 创业与否看有多大勇气

晚上7点,朱哲敏正走在下班回家的路上。上月,他刚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目前正在一家银行实习,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他说,之所以选择金融行业,因为上海是金融中心,而且在各个行业中,金融可以说是食物链的顶端,待遇比较高。

其实,在交通大学读研期间,他曾经有过创业想法,也加入过学校的创新项目团队。他说,“因为本身就有同学在实验室,大家可以一起做项目。而且老师同学也都挺支持。”

那为何没有继续在创新创业的道路上发展?他说,之前所从事的是高校实验室的项目,属于高科技成果转化,需要依靠国家的实验基金以及高校实验室。虽然项目正在做商业化方面的尝试,但如果要就此组建创业团队,成立公司,那么项目的产权关系就难以明确,所以不适合做有关该项目的创业了。

朱哲敏认为,有的创业项目是先产生“点子”,比如共享单车,就是先产生了这样的创意,再有了实体的单车。这类公司虽然存活率不高,但可能会有比较好的效果。而有些高科技项目属于科技成果转化,这就需要实验室的支持,“当然,他们的诞生也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有的是科技创新,也有的根据生活中的现象作为切入点。他们虽然不会在短时间内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但这些科技成果转化的项目比较扎实。”

他在研三上半学期,曾在创业公司实习,那是一家互联网医疗公司,虽然比较有前景,“但是当时这家公司非常忙,自己又临近毕业,要撰写论文等,事情较多,而且感到创业公司不太稳定,就离开了。”

先后在创业公司和银行实习的经历,让他感到行业不同,彼此的差异也很大。“在创业公司时,工作节奏很快,每天上午、下午都要开会,所有的任务都是按天计算,工作压力很大。”其实现在银行也有工作压力,因为都需要讲业绩,但相比创业公司要轻松一些。

他认为,创业和就业的目标都是为了实现财富自由,而报酬高的无非是互联网、金融和房地产行业。所以自己在求职时,也多将简历投向了金融行业。同时,班级同学们也大多直接就业,“基本上大家投出三份简历,就能拿到两张offer。”

对于毕业生而言,创业还是一个小众的选择,“我们这届毕业生中,选择创业的约有一二十个。虽然成功的几率很低,但重要的是在过程中收获的经验。”

刘亚杰 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在“乐创青春”活动的创业集市现场,海月团队的展台前人头攒动。“如何能饲养水母,它们是怎么繁殖的?”不少年轻人都对该项目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团队相关负责人、上海海事大学大二学生刘亚杰介绍说,正是出于对水母的喜爱,抱着能在家里就能饲养水母的想法,她与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专业的朋友李新书成立了创新团队。经过四五十次的试验,他们终于掌握了养殖水母的技巧。她说,“比如,养殖水母的最佳温度为18摄氏度到28摄氏度;水环境的盐分在30%左右;需要使用纯净水,而光照有无均可。”如今,该创新型项目致力于海月这一品种水母的培育养殖、景观设计与产品分销。

谈及毕业后考虑就业还是创业,刘亚杰表示可能会选择创业,“主要是想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情,同时不被束缚。我觉得趁年轻还是应该多‘折腾’,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她透露,自己对于服务业和文化产业比较感兴趣,同时,海月团队的项目也会不断完善。

  

  原文地址:http://app.why.com.cn/epaper/webpc/qnb/html/2017-04/28/content_25408.html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