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界智库 】黄钢院长:打造一个知名医学院!

作者: 来源:上海健康医学院发布时间:2017-07-26浏览次数:1169



原创 2017-07-25 郑华菊 医学界智库


作者丨郑华菊

来源丨医学界微信号


周末,上海。

窗外热浪翻滚,教室内,黄钢正和一群教师热烈地讨论着什么……

“我准备周六下午,用一种互动性强的游戏形式,给我校中层干部做个培训,主题就叫《当转型遇到能力——机会无限》,我希望学校在转型发展期,每个人都有成长的新转机!”3天前,黄钢在接受《医学界》专访时眉飞色舞地说道。

在周末时间做公务,对这两年的黄钢来说,太稀松平常了。

55岁踏上新征程!

2年前,黄钢55岁,他在这一年开启了一段新征程。

当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决定,为优化整合上海医学类高等教育资源、更好地服务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原因,整合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健康职业技术学院相关办学资源,组建一所新的市属本科医学院校——上海健康医学院。


新学院首任院长由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副院长黄钢担任。


摆在首任院长面前的难题是:如何在医疗及医学教学资源丰富、知名医学院校林立的上海,带领这所新学校开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找定位

“复旦、交大、同济、二军大及上海中医药大学等都是全国著名院校,他们攀高峰各有特色,代表上海,全国领先,国际知名,我们怎么办?走另一条路。”黄钢说,“我们的定位是创建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医学及医学相关类的、高水平应用型医学院校。特色是:应用型,特色型,国际化。”


应用型,的确是健康医学院前身、三所专科和职业技术学校的优势——在近60年的办学历史中,三所学校凭借“医工结合、医技人才”的办学特色,为中国临床医学、医学技术、医疗器械等相关领域输送了大批应用型人才。


那么新学校在此基础上的“应用型,特色型,国际化”特色又是如何体现的呢?以专业设置为例,学院建校初期即确定三大培养重点:培养护理人才、培养医疗器械的人才、培养全科医生。


黄钢总结为:其他医学院以培养疾病的诊治医学人才为重点,我们就着重培养“人类健康促进者”,探索构建专科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贯通式一体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出面向一线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及相关医学技术人员,关注老龄化社会的医护康复与健康管理专业人员的培养。与本市其他开设医学类专业的高校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


如何实现呢?


一场接近革命的改革


“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融合、转型。”黄钢说。


因为上海健康医学院前身是三所大专高职类院校,不同学校,工科、医科、技术,整个工作模式都不一样。“无论是工作、思维方式,对问题的认识,都有各自特点。虽然不存在谁好谁坏,但在对待具体问题因习惯及工作模式的差异容易起争议。”黄钢说,因此建校后必须多方融合,转型发展、层次提升、水平提高。


“统一目标、统一发展,求大同存小异。”黄钢给出了他的指导原则:定下一个共同目标,淡化自己从何而来的纠葛,不要问来自哪里,只问到哪里去。告别过去,用新的思维方式、新的层次的要求来改变,来迎接转型时代。


建校两年,黄钢带领全校师生,卯足力气奔向“应用型、国际性、特色化医学院”。他将这一过程表述为“拖着大家往前跑。”


拖着跑,肯定累,特别是被“提出革命性要求、彻底改变过去习惯的行为方式”让学校真正以本科的质量办学。


“我们现在已经是本科,以本科院校对外招生了,如果还用大专水平对待学术,是不是挂羊头卖狗肉?既然我们是本科学校,就应该有本科的水平,不能说我们之前是大专,就要求给我们几年时间慢慢发展,我们要有基本的社会责任感,要有基本的信誉。”


所以,对于一些人的抱怨和质疑,黄钢并不在意,或者说他换了一个理解角度:“如果都能理解,那说明我们的工作与过去差别不大;有人不开心,说明打破了以前的铁饭碗,这是对的。”


当然,虽然对老师要求严格,但对不同老师要求也不同:


①有的教师能够达到本科教学的水平和规范,那就教本科;


②有的教师需要培训一下才可以,那学校就提供培训,包括个性化培训和普遍化培训。并组建强大的督导队伍,给予监督和指导;


“总之,每一位教师都有他的优势,最好的不一定是最合适的,最合适的一定是最好的,关键是努力工作专心育人。”黄钢强调:只要价值观一致,态度端正,我们会根据具体情况,将每个教师放到最合适的位置上。


建校伊始,秉持这种人尽其才、努力进步的发展原则,黄钢以“没有周末只有星期六星期七”的工作强度,在质疑声中拖着教师们,熬过“备受刺激和折磨”的2年,在学院发展的道路上,面对一个个困难,解决一个个困难,终于走到了今天——“基本解决了学院融合和转型”。


一个“举世少见的解剖室


在学院建设发展方面,有很多值得说道的方面,但黄钢最爱分享的是他们原创的信息化解剖室——基础医学器官系统互动学习中心,被来访的领导及各个医学院校惊叹“绝妙的学习活动中心,似乎未见过类似设计!”

这是一个完全信息化的解剖室,通过信息系统将标本进行编排,学生以一种互动性高的实时答题方式来学习解剖知识,从而摆脱死记硬背的传统学习方式。


“我搞了10多年教育,特别体会学生学解剖的枯燥和痛苦,并且相对于交大、复旦,我们学生的成绩本身就差点,还让他们以老方式学解剖太痛苦了。我想,为什么孩子喜欢游戏?为什么不能把游戏引入学习之中?”黄钢介绍,有此想法后,他在一年内,从解剖室区域划分、答题流程、设计风格挨个琢磨,并请了设计师,不断告知自己的想法和理念,最终在设计师前后改了100多稿后,有了现在的解剖室。


尽管自称对最终结果还有一些不满意,但黄钢还是热情四溢地带着《医学界》工作人员实地参观。


(以下通过图文介绍)


入室前登记姓名。

入室后,黄钢向《医学界》工作人员介绍学习中心的特色:虚拟与现实互动,线上与线下一体,学习与经验结合,练习与评价同步,启智与自学并举,人文与健康同行。

戴上3D眼镜后,可以看到立体的局部人体器官,随着鼠标移动可显示不同位置知识点。

真实的手部血管标本。

黄钢演示电子化操作

完成答题后系统会即时反馈结果。

黄院长对这个学习中心的寄语:通过人体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虚实结合互动学习,将枯燥的“教”转变为有趣的“学”,将被动的“学”转变为主动的“习”,将记忆的“知”转变为拓展的“识”。

学习效果如何?

学生们用的开心了,紧接着上课效果就出来了。老师通过学生答题结果,了解学生尚未掌握的知识点,可在课堂上着重讲解,而那些已经会的嘛就直接过了,保证课堂学习更有针对性,并将大幅压缩课时,增加讨论与实践内容。”黄钢自豪说道。


据了解,解剖室投入使用三四个月,已接待100多家学校来参观。曾有领导参观完后问道“花费需要5000万吧?”,黄钢哈哈大笑,哪里哪里,和常规解剖室造价差不多。”


效果和美誉度的确是上去了,但对黄钢的精力要求也的确不浅,解剖室只是一个案例,在学院发展初期,各种实务,大大小小,都需要黄钢深度参与,与当初在交大当副院长时的工作强度相比,天壤之别。


“在交大医学院时,同事都很能干,工作流程很清晰,我也相对轻松。这里不同,很多都是新的,不仅要想还要做;不仅要做,还要带头、示范做。”黄钢笑道,“我现在一有空就下楼去转,不管是盯工程还是其他事,现在每天走路的步数都比以前高了老鼻子了。”


9组数据透视学院发展


今天,上海健康医学院处于什么发展阶段呢?黄钢的答案是:“基本完成融合、转型,正在谈发展!”


下面这组数据,或许可以从不同侧面反映学院的发展状况。


①10个本科专业


建校二年健康医学院已有10个本科专业,同时开始了研究生的联合招生,今年已有150研究生入学。此外,黄钢介绍,学校正在慢慢调整结构,专科已从最初41个缩短为27个,希望到2020年时,将当前本科3000、大专7000名的学生结构调整为:在校本科生1万名,研究生2000名,专科生3000名;


②3个专业已开展与国外院校的合作,并正在进行学分的互认;


③学校正式进入上海市本科激励计划,并制定和落实一系列较为完善的教学管理与督导体系;


④送出数批教师到外校及境外成组学习,提高教师教学质量与水平;


⑤成功举办国际护理技能大赛及影像技能大赛;


⑥2016年共取得国家级、省部级、行业协会举办的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奖项102项,其中特等奖和一等奖22项,二等奖38项。2016年12月,该校创客团队在上海市教委主办、同济大学承办的“上海大学生创客大赛”中,与沪上近30所知名高校78支参赛队伍600余名学生同台竞技,力挫群雄、拔得头筹,《超声波室内空气清洗器》项目夺得本次大赛唯一一个一等奖。在京举办的第十届国际大学生iCAN创新创业大赛中国总决赛中,学校派出勇夺上海、浙江赛区选拔赛一等奖的4支队伍参赛,《排泄有数》、《高频大功率纳米刀脉冲发生器》、《新型空气波压力治疗仪》3个项目获得大赛全国总决赛二等奖,《无限能量》获得三等奖的佳绩。展示出学校坚持应用创新办学理念的实效。


谈及医院发展现状,黄钢如数家珍,从现代化解剖室到国内外院校合作,从筹办行业大会到学院发展目标,条分缕析,合纵连横。

黄钢院长向《医学界》创始人陈奇锐介绍学校发展规划


“学院有2个‘15年发展规划’:第一个15年,我们要建立完整的本科体系,第二个15年,一个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学校可能就从这里诞生了。”黄钢踌躇满志。

    原文地址:http://mp.weixin.qq.com/s/UxCL_9HMm3xGESHJTLHQhQ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