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时报】完善体系 深耕内涵 人文申城文明升温

作者: 来源:上海健康医学院发布时间:2017-10-23浏览次数:391

完善体系 深耕内涵 人文申城文明升温

    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市志愿服务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全国《志愿服务条例》为引领,深入推进上海志愿服务五大体系建设,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和志愿文化,促进学雷锋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推动上海志愿服务内涵式发展,进一步凸显了扎根基层社区、融入日常民生、参与社会治理的发展趋势,为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发挥了积极作用。

完善组织运行体系,志愿服务力量聚沙成塔

    目前,上海全市共有实名注册志愿者340多万、志愿服务组织2.3万多个,其中市志愿者协会直属总队达116支,发布志愿服务项目9.9万多个,建成区、街镇两级志愿服务中心231家,市级志愿者服务基地127家。我们着力构建布局更加合理、管理更加规范、服务更加完善、更加充满活力的志愿服务组织体系,促使志愿服务资源共享、供需匹配,形成综合效益。

——完善统筹协调机制。健全由市文明委领导、市文明办指导、市志愿者协会统筹、市志愿服务公益基金会支持的“一体两翼”协调机制,发挥统筹规划、协调指导、督促检查及重大典型宣传推广的整体效能。完善全市志愿服务工作协同机制,形成市文明办与民政、教卫等部门及工、青、妇等人民团体通力协作,企事业单位、志愿服务组织、各类媒体等多元主体积极参与的总体格局。

——发挥枢纽组织作用。推动各级志愿者协会、志愿者服务基地联谊会、外企志愿服务联盟等组织体现自身优势,积极发挥牵头协调和社会化配置资源的作用,为各类志愿服务组织、项目和活动规范运作和蓬勃发展提供指导和帮助。今年上半年,外企志愿服务联盟举办了“志愿服务与城市活力”主题论坛,在智慧火花碰撞中推动跨界资源整合。上海科技创新志愿服务联盟作为一个行业性志愿服务联盟,自2015年成立以来,发挥创新创业服务和科普资源丰富的优势,组织开展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今年还发布了联盟形象标志和“科创同心、志愿同行”的服务口号。

——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组织召开全市“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促进社会共享”座谈会、“纪念南京东路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35周年”座谈会,开展“群众最喜爱”的社区志愿服务项目评选,构建志愿服务项目资助信息平台,发挥两级志愿服务中心、社会组织孵化基地等阵地作用等,凝聚社会力量,积极开辟政策支持、专项资助、政府购买服务、供需对接等多元化途径,在场地支持、资源嫁接、能力培养、合作交流、业务指导等方面为志愿服务组织提供针对性的扶持,推动志愿服务组织各尽其能、各展所长、良性发展。据《2016年上海志愿服务发展报告》显示,每家社区志愿服务中心平均与14.2家志愿服务组织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集聚和孵化志愿服务组织的平台作用已经显现。今年,为更好地支持志愿服务组织发展,上海市文明办、市志愿者协会加强与上海广播电台“市民政务通——直通990”深入合作,探索建立了“互联网+电波+志愿服务”的供需对接新平台。通过开设每周“市民政务通—直通990”公益专场特别节目,开展留守儿童体验小主播、关爱老年人防摔倒、爱心点亮上海志愿服务公益地图等“志愿每月行”线下主题活动,举办年度“为公益行动,为志愿加油”风采展示活动等,打通线上线下资源整合渠道,在全社会唱响“为公益行动,为志愿加油”的品牌口号。该平台开通半年来,已成功对接了成分献血项目、关爱孤独症患儿家庭项目、后备箱义卖、卫生系统志愿服务和党员志愿服务等常态化项目50余个,参与线下志愿服务活动的人数累计超过千人,在线网络互动评论数突破十万,影响力日益扩大。

完善制度保障体系,志愿服务生态释放活力

    上海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志愿服务条例》和中央文明办关于推动学雷锋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的总体要求,综合施策、精准发力。

——强化法律制度保障。市文明办、市志愿者协会组织全国《志愿服务条例》专题学习会,市文明办牵头相关部门开展《上海市志愿服务条例》监督调研和上海市志愿服务制度化研究,逐步完善登记管理、资金支持、人才培育、项目运作、监督评估、供需对接、服务记录等配套制度,制定《上海市突发事件志愿服务管理办法》《上海市志愿者服务基地创建管理办法》《上海市志愿者协会志愿服务总队管理办法》等专项文件,形成“条例—制度—办法”相互衔接的法律制度体系,进一步加快上海志愿服务法治化制度化进程。今年,市文明办、市志愿者协会还进一步探索完善嘉许激励制度,与市信用办、市信用中心协作,将符合条件的实名注册志愿者、历届上海市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和个人及志愿服务捐款单位等志愿服务信息纳入市信用平台,在此基础上做好优秀志愿者的联合激励工作,以正向信用记录为导向,激发市民参与志愿服务的动力。目前,首批128万实名认证注册志愿者已导入信用平台。

——强化资金资源保障。发挥上海市志愿服务公益基金会的资金扶持和“关爱好心人”专项基金的困难资助作用,探索社会化资金募集渠道。上海市志愿服务公益基金会成立以来已资助项目390个,合计661.7万元,还在部分医院启用志愿服务时间兑换一体机,搭建志愿服务激励回馈新平台。“关爱好心人”专项基金成立至今,已先后资助受助对象14批436人次,共计发放善款353.05万元。

——强化保险医疗保障。加强与保险公司合作,为全市所有注册志愿者提供多重意外保险保障。联手上海九家三级甲等医院,每年为100名荣获全国及上海市级荣誉的志愿服务先进提供免费体检。

完善能力建设体系,志愿服务发展跃升能级

    上海顺应公共服务专业化分工和社会治理精细化发展趋势,积极探索推动志愿服务管理精细化的路径和手段,增强服务大局、服务民生、引领风尚的能力。

——以理论研究为先导。市文明办、市志愿者协会加强与各大高校、科研院所、新闻出版单位等深度合作,连续多年举办以“志愿服务与社会治理”“志愿服务与社会创新”“志愿服务与社会共享”等为主题的上海志愿服务论坛,今年还举办了“由心而筑·文明而居”2017上海市民修身文化论坛,发布年度《上海志愿服务发展报告》《上海市社区志愿服务中心案例集》《上海市志愿服务大事记》等一系列成果,编辑出版《上海志愿服务丛书》,汇聚专家智慧,提炼上海经验,探索发展路径。今年上海还探索建立了课题研究新机制,将“志愿服务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上海市志愿服务评估指标体系研究”“上海市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实践和趋势研究”“建设和完善上海社区志愿服务体系研究”“建立和完善上海志愿服务激励保障体系研究”等五项志愿服务理论研究课题纳入市社科规划课题,通过聚焦理论前沿、搭建智库平台,进一步提升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的能力,推动上海志愿服务再上水平。

——以专业培训为核心。建立国内首个雷锋学院,成立上海市志愿服务培训中心,完成《志愿心》和《志愿行》教材编写,开发面向不同群体的培训课程,拓展线上培训功能,不断完善线上线下相衔接、多层次的志愿服务培训体系。建立了文体场馆、医院、交通枢纽、旅游窗口等一批专业化志愿者服务基地,培育和壮大文化、科技、信息、医疗、应急、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专业化志愿服务团队。据《2016年上海志愿服务发展报告》显示,2016年全市志愿服务组织(2.2万多个)比2015年新增4342个,志愿服务项目(9.9万多个)比2015年翻了近一倍。各类志愿服务组织和团队的专业化水平日益提高,资源整合不断拓展,造血能力逐步增强,社会影响不断扩大。例如,上海市实名制志愿者工作获得2017互联网大会“防范打击通讯信息诈骗创新实践案例”奖。上海市电话实名制志愿服务总队自2016年成立以来,发动了700多人次的通信行业员工参与专业化培训,投入实名制工作的政策宣传和日常巡查工作,已累计检查全市门店近1.15万次。上海市儿童医院社工部主任钮俊,将20年青春献给了医院志愿服务工作,培育并不断提升“有爱童行”医疗志愿者服务队专业化水平,建立了全国首家为白血病患儿服务的志愿者网站“阳光爱心网站”,设置“音乐教室”“彩虹湾病房学校”“糯米老师绘画课堂”等系列项目,整合社会多元资源,使医疗志愿服务的路越走越宽。

——以“互联网+”为支撑。开通“962200上海市志愿服务热线”,开设“市民云+上海志愿者”“上海志愿者”微信等服务窗口,提供便捷高效的志愿服务信息咨询。完善电子“志愿者卡”的规范化服务记录及全国转移接续联网功能。完成上海志愿者网能级提升,在纵向上实现上接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管理系统,下连社区志愿服务中心的全线贯通,不断完善覆盖全市的志愿服务信息汇集、使用和共享大数据库。

完善民生服务体系,志愿服务凸显惠民效应

    上海坚持以增强群众获得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打通促进社会共治共享的“最后一公里”,进一步发挥志愿服务在价值引领、道德示范、公益服务、关爱帮助、互助合作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以市政府实事项目为抓手,完善社区志愿服务体系。上海市按照中央文明办关于以志愿服务站点建设为重点的工作要求,以市政府实事项目为抓手,连续两年共完善全市11家区级志愿服务指导中心和220家社区志愿服务中心民生服务功能。在去年完成其中100家社区志愿服务中心建设的基础上,已经提前完成了今年市政府实事项目,131家区、街镇两级志愿服务中心评估达标,实现了全市社区志愿服务中心功能优化升级全覆盖的目标。两年来,市、区两级财政累计投入经费达1.5亿元,其中市文化事业专项经费两年共计投入6930万元,为每个评估达标中心提供一次性补贴30万元。为推动站点建设规范化,市文明办相继出台《上海市社区志愿服务中心功能优化评估标准》和《上海市区级志愿服务指导中心功能优化评估标准》,形成社区志愿服务中心供需对接、注册认证、项目孵化、资源整合、能力建设、团队培育、指导监督、激励保障、文化建设等九大功能与区级指导中心统筹协调、指导服务、管理监督、宣传引导等四大功能上下衔接、相互支撑的标准体系。在市政府实事项目的牵引下,全市231家两级中心展现出形神兼备、内外兼修的崭新面貌,在标准化建设的基础上呈现出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发展态势,成为了激活区域志愿服务力量的重要引擎,进一步完善了市、区、街镇、村居四级志愿服务网络,推动了社区志愿服务体系形态完善、内涵提升、惠及民生,更有效地引导志愿服务扎根社区,为市民群众就近就便参与和乐享志愿服务搭建了广阔平台。

——聚焦民生关切,广泛开展“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活动。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立足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通过政策支持、资金引导、政府购买服务、资源对接、宣传推广等途径和方式,推动全社会的志愿服务资源和力量沉到基层。引导广大基层志愿服务组织和团队,聚焦扶贫、济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残、救灾、助医、助学等九大方面,围绕“五违四必”区域环境综合治理、交通文明大整治、中小河道综合整治、烟花爆竹禁燃、“除陋习、讲文明”专项整治、美丽家园、美丽乡村建设等全市重点工作开展志愿服务,塑造了“老伙伴”“随手公益”“弄管会”“路管会”“金相邻”“相约宅基头”“惠民医盟”“千人帮万家”“七彩爱心屋”“乐邻互助站”“金山护水先锋行动”“拯救斑马线”、平安志愿者守望禁燃行动等一大批扎根社区、服务民生的“邻里守望”志愿服务特色品牌,形成了全市全面覆盖、社会广泛动员、城乡各具特色的生动局面。

——加强社会化运作,打造跨界合作志愿服务品牌。积极探索政企合作、政社联动推动志愿服务品牌化发展新模式,广泛开展“修身养成好习惯,垃圾包好不乱丢”环保志愿服务行动,“快乐志愿、光明同行、为好人点赞”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活动,“与爱同行,随手公益”安全饮食、文明交通主题志愿服务活�

  

  

  

  

 

原文地址:http://www.volunteer.sh.cn/website/News/NewsItem.aspx?id=7507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