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报】建设创新型国家 新工科人才如何培养?

作者: 来源:上海健康医学院发布时间:2017-11-01浏览次数:410

 2017年10月31日  作者:吴苡婷  

  跳出工科窠臼,致力于高素质新工科人才培养。日前,“文化自信与新工科校长论坛”在上海健康医学院举行,100多所高校300多位代表参与会议。本次论坛以“跨界共享、创新成长”为主题,就互联网、智能时代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北大校长林建华:解决实际问题需要人文素养和科学思维

  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在论坛上做了题为《新工科与科学素养》的演讲。他表示,我们现在迫切需要一批把先进的科学成果和科学知识转化为可以实际应用技术的优秀人才,所以需要一种新工科培养的改革。

  林建华说:“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是‘工之道、实为本、新为上’,将文化、历史、艺术、哲学等人文修养加入到学生培养中,新工科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思维习惯,成就创新思维土壤。”

  林建华回顾了钱学森先生1947年在浙江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所做的题为《工程与工程科学》的演讲。钱学森说,二战时期,从雷达、原子弹等发明来看,这些都是与战争中实际需求有关系,这体现出了工程科学学科的重要性。钱学森当时提出了很有价值的观点,比如,工程教育最重要的本质是将基础科学中的真理,转化为为人类福利的实际方法的技能,实际上超越了现在工业的范畴。钱学森又说,纯科学家与从事实用工作的工程师之间密切合作的需要,产生了一个新的职业——工程研究者或者工程科学家,他们是将基础科学知识应用到工程问题的那些人。林建华还介绍了北大工学院的建设情况。2005年北京大学成立了工学院,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实践能力,加强工程实践,培养学生从实践中提炼科学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的培养中,工科为主的学校和注重理科的学校的思维也不同。工科学校的学生会问,这个理论到底有什么用;理科为主的学校学生听了就很尴尬,认为这就是我的研究兴趣,这个科学问题很有趣。林建华认为,这就是工科文化和文理文化差别所在,所以很多文理学校的学生应该开始学习工科学校的思维,根据问题来找出科学的解决方法。工科学校也应该学习文理学校的思维,跳出一个固有的思维模式,去考虑如何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建设新工科的最终目的是把工科和理科的思想融合在新一代人才身上。

华中科技大学李培根院士:工程教育要唤起学生的想象力

  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李培根院士的演讲题目是《工科何以为新》。

  李培根说,我们既要敢于承认文化中不好的一面,也要敢于承认文化中优良的一面。但是我们更重要的任务是在学习基础上的超越,在反思自己基础上的超越,我们更应该在融合的基础上去超越。培养工科人才成为社会主义接班人是需要的,但是仅仅停留于此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培养的是学生的自由发展能力,我们不需要一个工具立场的学生,而是需要人类立场的学生。

  李培根说,我们过去对于技术多少有点形而下,也就是有点轻视,容易误导年轻人,比如,孔子说:“君子不器”。所以,工程师在中国受重视程度不够。在国外,很多哲学家对此认识不足,只看到了工具主义和科学主义,忽视了技术的人文意义。德国著名的哲学家海德格尔说,在人类发展过程中,技术存在优先于科学理论,他把技术看成是一种力量,技术对于历史起到的是决定性的作用,怎么强调都不为过。西班牙技术哲学家敖德佳·加塞特说,人类心灵生成的最伟大的奇迹之一——物理科学就是起源于技术,技术的最初使命就在于让人有空去成为他自己。

  人与动物的区别是,人总是想在客观世界中去建设一个超世界和超自然的存在,我们过去没有的东西何以建立,依靠的是工程师和技术。今天的工程概念很注重开放性、互联性,分布式、去中心化、自治的,其实这些都包含了文化属性。

  我们如何重塑教育文化?首先是批判性思维,做工程的人没有批判性思维是很难原创的。第二我们需要有使命感和价值感,除了工程技术本身,我们要有超世界使命感,对于未来要有使命感,这是目前我们很缺乏的。我们在时间轴上缺乏对未来的想象,我们太关注现实了。我们鼓励的是适应国家的重大现实需求,但是仅仅停留在现实需求是不够的,我们的课程应该增加一些虚拟想象的内容。第三是认识技术对于科学的作用,技术不是科学的副产品,技术的想象可以促进科学研究,工程师需要对科学有敏感性。第四是问题意识,要从多学科视角去观察一个问题,我们不是靠增加新专业和增加一级学科去促进工程教育,这并不一定有好处。我们过去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最后反而造成知识的碎片化,应该鼓励超越专业之外的社会多方面涉入。

  原文地址:http://www.duob.cn/cont/898/201656.html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