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家书 走近傅雷——文理教学部开展“傅雷故居”实地教学活动

作者: 来源:文理教学部发布时间:2020-11-13浏览次数:276

2020115日下午,文理教学部吴成洋、张永春老师带领《中华经典家书家训选讲》学修课学生、星星文学社部分同学赴傅雷故居开展实地教学活动。故居工作人员梅雨晴热情接待了健康学子,并就傅雷故居、傅雷生平、傅雷著作等做了细致地解说,为同学们开展了一次生动的现场教学。

190847日,傅雷先生诞生于南汇县渔潭乡“西傅家宅”的东房。据《渔潭傅氏家谱》记载,“傅雷故居”为傅雷祖先于明代始建,传至傅雷已是18代。今所见故居为清末傅雷祖辈重建,现为浦东新区文物保护单位。宅邸占地约1500平方米,有房间36间,四周植物茂密、安静怡人。故居较为完整地保留了晚清时期的建筑风貌,尚存房屋依然保存着浦东地区传统的歇山顶、砖木结构建筑风格,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2018年底,地方政府和傅雷文化研究专家、工程专家一起,启动了“傅雷故居”修缮工程。201976日,经过修缮与复原,“傅雷故居”恢复了昔日的风貌,以全新的姿态开门迎接八方来客。

天公作美,风清日丽,修复后的故居清新雅致。白墙、黑瓦、蓝天;小桥、流水、江南。故居水墨江南的韵味,古色古香的环境,让人心旷神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里虽地处郊区,也没有北方宫阙的富丽堂皇,但是来访的客人却络绎不绝。故居的魅力在于她江南的灵气、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主人傅雷的精神。看着傅雷先生的手稿,听着讲解员的介绍,同学们对傅雷先生的认识更加丰富,也更加深刻。

众所周知,傅雷作为将法国文学引入中国的第一人,为中国翻译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通过实地教学,有的同学关注到了傅雷先生除翻译事业以外的艺术成就,如美术方面的造诣以及傅雷先生个人品质的魅力。有的同学感受到傅雷先生一生刚正不阿的精神,不忘赤子之心,以及对于孩子的教育却带有一份柔情。还有的同学了解到傅雷先生成就背后的两位女性——母亲李欲振、妻子朱梅馥,是她们二人的无私奉献和支持,才得以成就傅雷。

“傅雷故居距离我校只有地铁一站路的距离,可谓近在咫尺。我校开展《傅雷家书》、《海派文化》等人文课程的实地教学,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傅雷家乡读《家书》,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吴成洋老师如是说。通过本次活动,同学们更加深入地认识了这位中国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傅雷先生;也更加切实地体会到爱国爱民、治学严谨、教子有方、诚信笃行的“傅雷精神”;也真切感受到了上世纪知识分子对于国家、人民的热爱,为同学们学习、做人和做事树立了榜样。

本次活动也是文理教学部“一封家书”文化品牌的一部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2020年的疫情,让小小的“家书”重新得到重视。特别让人感动的是,故居陈列着一封封来自抗击疫情一线的“逆行者”们的家书。薄薄的书信承载的不仅仅是对家人深情的牵挂,更诠释着他们无私的奉献精神和浓浓的家国情怀。疫情可以阻隔空间,却不能阻断感情。病毒也许会让肉体磨灭,但崇高的精神和信仰不灭。“一封家书”,不仅寄托着作者和家人的情感,也应该并且可以走近校园,走进学生心里,丰富人文教育形式,成为校园文化和地方文化的一张“名片”。(文理教学部)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