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实现病有所医,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基层医疗工作者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奋发开拓、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近日,由上海健康医学院主办的“从赤脚医生到全科医生”主题展馆开馆,展馆中陈列着一系列翔实的史料,生动展现了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脉络。
“我们希望更多人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基层医疗卫生发展的历史,接过前辈的接力棒,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取得更大成绩而不懈努力。”在开展仪式上,上海健康医学院校长吴韬道出了举办该主题展览的初衷。
20世纪70年代,我国基层医生在船上诊治患者。上官万平 供图
“三大法宝”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农村人口有近4.9亿,约占全国人口的90%。然而,我国农村地区卫生资源却极度匮乏,多种疾病严重威胁人民健康,鼠疫、霍乱、天花、血吸虫病等恶性疾病在我国广泛流行,年患病人数达3000多万。而在农村,除了散在的个体中药铺外,很少有医疗机构,卫生人员极为紧缺。据统计,当时我国人均寿命为35岁左右,人口劳动服务年限仅15年,人口死亡率25‰,产妇死亡率15‰,儿童死亡率130‰,婴儿死亡率高达200‰。
20世纪50年代初,党和政府确定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决定有步骤地开展农村卫生工作,建立行政村卫生所、合作医疗保健站等,兴办集体所有制联合诊所。与此同时,全国各地以不脱产为原则,有计划地在农村培养基层卫生人才,包括卫生员、保健员、助产员等。1952年,爱国卫生运动在全国范围轰轰烈烈开展起来,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有效遏制了恶性传染病的传播。
1955年,山西省高平县米山乡的毕维忠创建了米山联合保健站,这是全国第一个农村合作医疗组织;1956年,河南正阳县王店乡团结农庄第一次提出“社办合作医疗制度”。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国各县开始成立县医院,公社成立卫生院,村设卫生室,构成了农村三级医疗卫生体系。赤脚医生坚持“预防为主”原则,落实国家的卫生防疫措施,走村串户,做好疫苗接种工作,防治各种传染病、流行病、地方病等。赤脚医生、合作医疗、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成为我国农村卫生工作的“三大法宝”。
20世纪70年代,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合作医疗得到普及。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基本消灭了恶性传染病,有效控制了地方病,提高了农民身体素质、生活质量,延长了人均寿命。
据历史研究数据,1987年,我国人均寿命已从新中国成立前的35岁提高至68.9岁。据世界银行和国家统计局在20世纪80年代的测算,我国农民体质增强创造的价值在农村经济总量中占比为20%~22%。
重振合作医疗制度
20世纪80年代,由于我国农村经济体制发生改变,合作医疗和赤脚医生制度也经历更迭。广大农民急需初级卫生保健资源,要求享有医疗保障。于是,我国开始进行农村卫生事业的改革探索。
合作医疗作用弱化之后,重治疗、轻防疫的倾向让一些曾经得到控制的寄生虫病、传染病在局部地区重新流行。1986年,我国政府在第39届世界卫生大会上做出“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承诺,并把“重振合作医疗制度”作为实现目标的举措。
1986年7月,中国农村卫生协会正式成立,主要协助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卫生队伍建设,开展农村卫生国际国内合作交流,提高农民健康水平。
1996年12月9—12日,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由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召开的卫生工作会议,明确了“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卫生工作方针。
2003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我国全面实行。新农合从最初以大病统筹为主,发展为覆盖门诊、住院和大病救治服务的多方位补偿机制,显著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2009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大力发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提高政府补助水平,适当增加农民缴费,提高保障能力。
进入新时期,党中央提出“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并宣布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为医疗卫生工作规划了蓝图。
全科医生培养步入快车道
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不再使用“赤脚医生”称谓。所有农村卫生人员一律要参加考试,考试合格者获乡村医生证书,属于中级职称;考试不合格或未参加考试者统称为卫生员,属于初级职称。
2004年1月1日起,我国施行《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乡村医生经过注册及培训后,方可执业。
5年后,我国启动实施新一轮医改,着力促进乡村医生执业规范化,力争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有合格的全科医生,农村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增加、结构优化、专业技术提升。
近年来,我国开展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大力倡导通过规范化培训、基层在岗医师转岗培训、全科医生定向培养、提升基层在岗医师学历层次等方式,多渠道培养全科医生。
截至2018年底,我国共有30.9万名全科医生接受了培训,每万人口拥有全科医生2.22人,平均每个乡镇卫生院拥有3名全科医生。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提出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完善定向医学生培养政策。
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意见》,强调完善适应行业特点的全科医生培养制度,创新全科医生使用激励机制,为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提供可靠的全科医学人才支撑。由此,全科医生培养步入快车道。
自新中国成立伊始,我国农村卫生工作就已经体现了初级卫生保健的思想和原则。爱国卫生运动、赤脚医生模式等均是我国在初级卫生保健领域的具体实践。
改革开放后,我国又开展了大量以农村为重点的初级卫生保健活动。20世纪末期,全科医学服务开始在城市地区发展起来。近年来,通过农村订单定向免费本科医学生培养的方式,城市的全科医学服务逐渐被推广至广大农村地区。新中国基层卫生事业的发展历史一步一个脚印,每一步都体现了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使命和担当。
扫描二维码,沉浸式体验上海健康医学院“从赤脚医生到全科医生”主题展馆。
原文链接:http://jkbshare.183read.cc/article/4947957/5.html?t=168852115433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