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召开护理本科课程教学方案修订研讨会

发布者:钟亚菲发布时间:2015-08-12浏览次数:812

 

811日上午,我校教务处、护理学院、基础医学院、文理学院负责人和骨干教师近20人,冒着瓢泼大雨,齐聚于浦东校区1号楼800会议室,对护理本科课程教学方案修订、课程创新融合、人才培养特色、教学团队建设等问题开展研讨。唐红梅副校长出席此次会议并做了动员和指导,护理学院顾艳荭副院长详细介绍了护理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修订思路、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创新融合的突破点与重点,与会的各学院负责人和骨干教师围绕教委对我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及护理本科人才实际需求展开热烈的讨论。本次会议由教务处处长张梅主持。

会上,唐红梅副校长肯定了召开此次会议的意义和价值;赞许了参会老师们的工作激情、热情和努力的工作状态;明确了本次研讨会的核心,即:要将讨论内容聚焦于如何使教学内容体现专业的独特性,使新开设的护理本科专业既与其他学校的护理本科不同,彰显特色,又要与原来高职高专的层次形成区别,彰显优势。同时,她指出我校护理本科专业要培养应用型、有特色、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护理人才,而不是原来高职高专的加法,也不是其他本科院校课程的移植或调整,是全新的课程模式。她要求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要打破学院间的壁垒和格局,在原有模块建设实践和探索的基础上,一起来讨论建专业、设课程、改模式、组团队等问题;思考如何将基础、人文、专业、临床实践等课程有效对接临床护理岗位对本科人才的要求,更新教学理念,进行有机融合,探索创新护理教学模式。最后,她指出,我校护理本科专业要通过与其他本科院校形成错位竞争,培养独具我校特色的护生,保持我校护理专业在业界的优势。

顾艳荭副院长详细介绍了护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进程方案修订的设想,明确了我校护理专业与其他院校相比:在核心能力培养上,更强调的是健康护理、健康照护能力、人际沟通和评判思维的能力、人文关怀、人文素养、跨文化的国际视野、知识转化能力、循证护理实践能力、终身学习和自我学习能力;在课程设置上,要以学科为中心模式转化为以生命周期模式,启发各学科的老师突破原有的思维框架,作跨学科融合的探索,淡化学科界线;在教学实施上,要彻底转变原先填鸭式的授课方式,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方法中多采用PBLTBLCBL等,有效增加讨论、增加学生为主导的发言、增加实践课程。同时,顾副院长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临床技能的培养也作了大胆的设想和要求,例如:如何增加人文课程比例、如何实现护理人文的全程化教学,尤其对护理临床技能的培养提出了参照台湾全程临床实践和德国理论与实践交叉模式,启发教师们改变原有的临床见习带教模式,创新设计我校的护生临床技能实践模式。她表示,护理本科课程计划不仅要重视跨文化护理和信息化检索能力的培养、提升英语语言能力的要求,而且在专业特色化模块中还要专门设置老年护理、长期照护、肿瘤护理和舒缓护理、急危重症、卫生保健、社区健康护理等,切实与当今人群健康服务需求特点相吻合。

与会教师们针对本科层次护理专业课程项目、教学内容、临床实践、团队组建、教学理念的更新等一些具体的教学环节和问题开展了热烈的讨论。张梅处长也提出,为了让护理本科教学形成特色,促进学生成为学习主体,学校层面将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临床教学基地建设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和提供更多的教学服务。

通过本次会议,教师们对护理本科人才培养要求、课程设置特点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更主动地以新理念、新模式来思考和探索护理本科的课程融合与教学的组织实施。相信未来我校护理本科专业定能在“十三五”期间成为体现国际视野、立足全国、具有鲜明特色的强势专业。(护理学院 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