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育新闻网】“互联网+医疗教育”打造应用技术型医学人才

发布者:上海健康医学院发布时间:2016-04-11浏览次数:437

上海教育博览会现场,上海健康医学院的现场急救演示人偶展示吸引了大量的观展者驻足。 (摄影:张锁庆)

本网讯(东方教育时报见习记者 李婷)4月8日,在第13届上海教博会现场上,上海健康医学院的现场急救演示人偶展示吸引了大量的观展者驻足。在本届的教博会上,健康医学院带来了多个专业在互联网+背景下与教育融合的优秀案例。

据健康医学院健康信息技术与管理学院的远程医疗教研室李建华老师介绍,目前学校使用的医学心电软件可以通过学生的手机上传个人的心电数据,每人对应一名心电专家,如果一旦发现数据有异常,就可以根据病人情况进行诊断,再反馈诊断书到病人的手机上。

“从2008年开始,学校就紧密结合互联网开展医学的信息数据维护、实习课管理等。比如出具的心电诊断书就是在同济医院的数据中心运营,心内科的相关专家结合发送的心电图进行会诊。”李建华告诉记者,课堂上还会运用慕课平台、医学APP发布习题,模拟课堂发布视频方便学生回看上课内容进行复习。

李建华认为,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使教学资源发挥最大化功能,对传统授课方式有了质的改变,三维动画效果可以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知识。以前对数据的管理很呆板,数据通常容量很大要传输几十个小时,现在通过互联网可以实时管理实现了“秒传”。

事实上,医学技术学院一直秉承“学生技能训练与人文素养协同发展、教师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相促进”的发展思路,致力于高素质医学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医学技术学院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实验员王凯向记者介绍,学校自主开发了一套3D虚拟课程软件,可方便学生在课前进行虚拟操作,让他们预先了解到课程上将遇到的问题、以及需要掌握的基本操作技能,可以大大的减少学生课堂上的误操作,以及发生违规操作的风险,降低了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对于老师来说,还可以在后台实时观察学生完成的评分情况,教学中更有的放矢。

王凯说:“传统的技术手法是在空腔中人工取模,再经由物流发送到各个加工所来制作假牙模型。取回后,再进行带牙,这样的过程要耗费至少7—10个工作日可以完成。现在运用互联网+的方式开发的这套软件,通过3D拍照30秒的时间进行设计,之后通过邮件可以发送到全球任意一家加工所进行制作,对方也是通过电脑的切削、3D打印技术来完成,这样大大提高了医学制作的精度和速度,对患者来说既节约了成本又省时,是巨大的福音。”

对学生来说,从传统的操作到互联网技术的转变,与未来工作的对接更贴切,缩短了从学生到工作转型的磨合期。这套软件应用已经两年,通过大量的教学实验软件在学生中有良好的口碑,口腔口艺专业的李欢说:“这套软件已经使用近两个月了,上手很快操作方便,设计得很人性化,提高了工作效率,在未来的使用度极高。”

原文地址:http://www.shedunews.com/zhuanti/xinwenzhuanti/2016expo13th/2016expo13th_gxzq/2016/04/08/2050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