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上海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上海健康医学院,今天迎来了她的一周年生日。在去年学校首期中层干部培训班上,校长黄钢将学校比喻为一艘扬帆起航的船,希望船上的每位“健康人”齐心协力,向着健康的彼岸,奋力前行。一年来,这艘“健康号”乘风破浪,顺利完成了三校实质性融合,平稳启动了医学院各项事业;成功举办了首届上海国际护理技能大赛、第二届亚洲核医学论坛等重大活动;建设全科医生、乡村医生、院前急救、老年护理、康复治疗等紧缺专业,以适应上海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有的专业已经向社会输送了毕业生……
当你走进上海健康医学院,扑面而来的是紧张有序、奋发向上的气氛,美丽校园散发勃勃生机,健康理想浸润师生心田。15000余名莘莘学子在校立身立学,近千名园丁耕耘不辍、用心用情。“健康人”深知上海健康医学院是上海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学校领导班子带领全校师生员工凝心聚力、建校创业、攻坚克难、融合发展;广大教师努力适应办学需要,专业调整,转型发展,努力提升教学科研能力和水平;管理人员深入学习、准确把握现代大学办学规律,高效率、高质量做好服务。在上海浦东这片改革的沃土上,“健康人”正将改革的压力转化为发展的动力,谱写学校创新创业的华章。
倾全力育英才。学校坚持以学生为本,为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健康心理,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具有行业引领潜质的未来健康使者,集中优质资源,全力培养应用技术型医学及医学相关类专业人才,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在2015年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学校学生获得8个项目中的4项冠军,在2015年国际护理技能大赛中又获得护生组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在“2016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中国赛”中,4位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研发的远程巡诊机器人“康康”,以总分第一的成绩摘得家庭组的冠军。在过去的一年里,同学们还在其他各项国家级技能大赛中获奖45项,获省市级奖87项。上海健康医学院的学生之所以能够如此出类拔萃,得益于学校严谨的校风、优质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而言,不分你我,共同责任;领导教师,概无例外。这里有例为证:
——开学第一天,学校全体中层以上干部进入课堂,听课督查教学质量和秩序,已经成为学校的惯例。校领导每学期要听课6节,教务处照查不误。新生第一课,由书记、校长带领班子成员为新生上课,从校史校情到大学生的使命与担当,从学业指导到校园生活指引,循循善诱,谆谆教导,授者满怀为师之爱,受者感知为学之要,师生之情油然而起,反响热烈。全校上下自觉形成共识,人才培养是上海健康医学院的第一要务,“一切为了学生”是全校教职员工的共同心愿。
——试行本科班导师制,书记、校长和校内外教授专家分别担任本科班导师。班导师们对学生的“三观”塑造、专业发展、职业选择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进行学业指导,解疑释惑,交流思想,让同学们感到老师的可亲、可敬、可近的同时,激发起他们感恩学校,刻苦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情怀,把校训“厚德至善,健行康民”的精神植根在每位学生的心田。
——为学生设立校长助理岗,培养学生爱校荣校、共建学校的精神。开展此项活动,旨在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学会面对实际,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能力,锻炼才干,感受服务师生的快乐。首批20位担任校长助理的学生已经上岗,同学们通过参与学校管理,体会学校管理工作的酸甜苦辣,解决事关学生的各项问题。
转理念调结构。成立上海健康医学院既是遵循教育规律办应用技术型本科的需要,更是适应改善民生、为社会培养医学及医学相关类紧缺专业人才的需要。学校升本转型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教师的理念转变和专业结构的调整。
学校牢牢把握制定《上海健康医学院章程》、中长期和“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之机,在建校初期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了全校教育思想大讨论和专业结构调整工作,一虚一实,相得益彰。目前,在明确办全国一流应用技术型医学院的基础上,学校新一轮专业调整规划已经开始实施,在已有的护理学、康复治疗学、生物医学工程3个本科专业的基础上,新增临床医学、药学、医学检验技术和医学影像技术4个本科专业;同时停招专科专业(含方向)11个,调整力度今后还将加大,调整的“指挥棒”就是社会需求和教学质量。通过一年的思想碰撞,在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上,“健康人”已经形成了以下共识:
——确立医工结合、医养结合、医保结合的办学特色,与上海五所医科大学形成错位竞争。学校的临床医学专业针对当前基层医疗队伍特别是家庭医生、乡村医生等严重短缺的现状,定向培养全科医生;护理、康复专业充分发挥在业界引领的优势,研究拓展养老方向,培养适应老龄社会急需的专业医护人才;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将医疗器械与临床医学有机结合,弥补短板,彰显特色; 信息管理专业主动涉足医疗保险领域,协同护理专业与中国农银人寿联合研究开发长期护理保险,参与研发的教师已经感受到了转型发展的体会。
——探索中高本硕贯通式教育,为学生成长成才架设“立交桥”。学校充分发挥医学院和附属卫校的教育功能,全面打通中职、高职高专、本科和硕士学制之间的藩篱,依据学生身心成长、智力发展规律,按照职业胜任力的要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探索职业素质与人才培养内在关系,在若干个核心专业,研究贯通式人才培养机制,开创有利于人才持续成长的培养机制。目前,学校是上海市全日制在校生学制、招生种类最齐全的高等学校。
——坚持应用技术型办学定位,充分发挥学校在职教联盟中作用。在以往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在护理、医疗器械等专业的行业指导委员会中已经确立了领军地位。升本以来,学校坚持应用性、技术性和职业性,加大与行业的联合,积极倡议组建上海医药职业教育联盟,主动承担相应的工作职责任务,为全国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做出学校的应有贡献。
搭平台创特色。加快改革发展步伐,培育专业人才梯队,确立自身办学特色,形成学校核心竞争力是最为紧迫的任务。学校必须有所突破,有所创造,才能有所作为,享有地位。
学校在准确把握社会需求和自身现状的同时,坚持依托“三个优势”,即依托上海的区位优势、行业优势和改革优势,搭建各类平台,“借船出海”,借势发展,充分利用各方面资源,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从源头上保障教学科研的质量提升。
——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搭建综合实验室平台。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各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坚持“理实一体,强化实践”,倡导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原理、掌握知识、熟练技能。为此,学校高度重视实验室建设,全校实验室面积占全部教学用房的70%。重点建设的基础医学、护理、康复和医学影像等实验室都是集教学、实验、场景、感官、测试等一体的多功能综合实验室,学校投入9000余万元,竣工使用后不仅能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还能为市民提供科普、博览等服务。
——加快附属医院建设,搭建医教研合作平台。目前,学校已有六院东院、奉贤区中心医院、嘉定区中心医院、周浦医院和浦东新区人民医院5所附属医院。附属医院及遍布上海的3、2、1级医疗机构的教学基地,为各专业的学生临床实习提供必要的学习生活条件。学校建设的各种平台和研究中心、设立的《种子基金》,都对附属医院开放,鼓励医师、教师通过平台、中心,积极参与学校的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各项工作,一方面可以优化师资队伍,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另一方面又能提升附属医院的教学科研水平,实现与学校共同发展的双赢目标。
——协同社会各方资源,搭建开放式研究平台。学校与社会各大研究院所、设备生产厂家和医院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协同建立研究基地,为教师提供科研、实验的场地。如学校与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联合组建纳米技术与健康研究院,科技处协调相关学院成立的“脑退行性疾病重点实验室”和“荻硕贝肯临床免疫学研究中心”以及上海市高校重点实验室“分子影像学”等科研平台,为教师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基地,助力教师的科研发展。
抓党建促发展。在扬帆起航的“健康号”上,学校党委担当着舵手作用。在惊涛骇浪面前,胜似闲庭信步,牢牢把握前行的方向,率领全校党员干部和教职员工搏击风浪、勇往直前。
建校一年来,从机构设置、制度设计,到干部选拔、人员整合;从推进改革、谋划发展,到廉政建设、从严治党,党的建设为学校事业发展鸣锣开道、保驾护航,有作为、有担当、有成效,努力方向就是让组织放心、让师生满意,让事业前行。
——党政班子团结协作,自觉履行“三严三实”。学校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民主集中制,7位班子成员讲团结、讲协作、讲大局、讲政治,为广大中层干部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工作中,班子成员以“三严三实”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切实落实各项责任制要求。尤其是学校党政密切配合,分工不分家,相互学习、相互提携、相互补台,工作落细、落小、落实,作风踏实,得到教工的认可。
——“两个责任制”落实到位,从严治党初见成效。党委充分认识抓好党建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从建校初就积极思考落实“两个责任制”的工作,先后出台了相关制度,并认真组织学习。党委书记抓落实,纪委书记抓监督,找问题、补短板、订制度、堵漏洞,党风清正,校风廉洁。在第一次党建工作会议上,党委对各级党组织和党员提出“五共”、“五处”要求,即要有目标共识、感情共鸣、难关共度、风险共担、成果共享,又要站在高处、看在远处、想在大处、干在实处、忙在难处,真正体现党组织、党员的作用。
——群团组织建设有力,师生凝聚力逐步增强。学校的群团组织在党委的正确领导下,顺利完成了组织建设工作,按照有关规定,分别选举产生了各自的领导机构及其负责人; 根据自身职责,全面开展各项学习、教育、组织、宣传、文化等工作,针对不同对象,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正在成为学校建设的不可或缺的力量,正在以自身的魅力凝聚更加广泛的教工、团员,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添砖加瓦、增光添彩。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上海教育综合改革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当下,上海健康医学院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为实现“健康中国”、“小康目标”,不负众望,精心育才,不畏艰难,创特创优,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力量!
原文地址: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html/2016-05/22/content_1937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