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报】产教协同、技术赋能育出“口腔数字工匠” 上海健康医学院口腔数字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纪实

发布者:上海健康医学院发布时间:2025-06-19浏览次数:76

在上海市某三甲医院的口腔技术室内,口腔修复技师小张正熟练操作牙科CAD软件,为患者制作全瓷冠。这位上海健康医学院2023届毕业生,如今正朝科室的技术骨干目标努力:“在校时,我学习了‘口腔数字化技术’‘种植修复工艺学’等课程,这些课教的不仅是软件操作,更教会我们如何用数据思维解决临床问题。”

像口腔修复技师小张一样,有着扎实技术的上海健康医学院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毕业生还有很多,他们的快速成长,展现了该专业“产教协同、技术赋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


行业变革倒逼课程重构

对接上海着眼于打造数字化、智能化、国际化的口腔健康服务高地的战略定位,2019年初,学校教学团队意识到危机。

“技术革命改变了牙科行业,行业需要的不仅仅是扎实掌握专业知识技能,更要能处理临床数据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专业负责人、医学技术学院副院长陈凤贞回忆道。   

当时在学校的支持下,专业教学团队开始进行顶层设计、前瞻布局,大力开展课程改革和升级,在国内率先创新开设《口腔数字化技术》《种植修复工艺学》《数字化正畸》《口腔3D建模》《3D打印技术》等数字化、数智化课程群。

面对技术设备迭代快、师资短缺等难题,团队也将课程的核心目标从“技能培训”转向“数据赋能”。世界技能大赛口腔工艺项目专家顾问、上海健康医学院口腔医学技术学科带头人傅远飞主任医师介绍说:“这样的转变直击行业痛点,未来口腔技师必须掌握AI工具的应用逻辑。”


“思维+技能”双轮驱动创新

课程团队在加强实践训练的同时,更新增AI辅助诊疗、3D数据拟合分析等模块。在义齿作品反思课上,学生需以医、患双视角评估作品。

“有次我设计的固定桥修复体在虚拟咬合架模拟测试中出现干扰,老师引导我用口腔解剖学基本知识,结合电子面弓最新研究文献找出了问题。”2021级学生徐庭轩说。

上海健康医学院教务处处长王莉表示:“近年,我们着力打造AI+教学生态,立项数智课程,建设智慧教室和升级线上学习资源,深化校企共建机制,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获得知识和技能,更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科学工具,具备和行业同步的专业素养和视野。”

校企共建,正在成为前沿课程建设的关键支撑。记者在维创数齿全球数字化培训中心看到,学生们正在工程师指导下调试新型口扫设备。“我们联合开发了20个真实病例库,学生课上学习、课下练习和最终考核,均直接取自真实临床病例。”企业导师庄文娟技术总监介绍。这种真设备、真产品教学模式,让学生有了大量的实战机会,也使学生在近三年全国口腔技能大赛中多次斩获大奖。


数字工匠正在立体化成长

全新的创新课程构建了独特的能力矩阵:基础层培养扎实的口腔医学、工艺学基本理论,进阶层训练数字化设计能力和传统修复工艺技术,创新层则通过大创项目培育研发思维和创新潜能。2020级学生史懿婷在课程启发下,深入比较种植导板精度的评价方法,并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老师总强调,要客观、理性数字化技术的优势和应用,深度发掘AI做不到什么,这促使我们思考技术的边界和个人如何有所突破。”史懿婷说。

思政教育如盐入水。在三维扫描实训中,国产设备突破技术壁垒的故事让学生深刻理解科技自主创新意义。“当意识到自己制作的全口义齿,可以切实帮助患者降低就诊费用和次数,才真正明白口腔‘数字工匠’的价值。”应届毕业生刘少博说。这种培养模式成效显著:连续两届届毕业生就业率100%,107名毕业生中54%进入公立医院或齿科龙头企业,用人单位反馈显示,其综合素养和学习能力优于同类院校毕业生。


产教生态持续进化

课程改革也反哺师资建设,口腔医学技术专业3名专业教师考取业内权威认证的EXOCAD高级技能证书,专业教师在国家口腔技能大赛、上海市高校教师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等赛事上斩获奖项,专业教师董晛在第五届上海市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上突破性斩获特等奖,同时,相关校企合作项目获教育部产教协作育人项目立项。在2024年国家继续教育项目——数字化口腔临床教学实践论坛上,《口腔数字化技术课程体系改革和实践》引发参会的苏州、安徽等多所兄弟院校的关注。

上海健康医学院校长吴韬评价说:“这种将临床需求、技术赋能与教学创新有机融合的模式,为新医科人才培养提供了范本。”

站在口腔数字化技术发展的潮头,上海健康医学院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拓展产教融合边界。随着最新一批毕业生奔赴各级医疗机构和科技型牙科企业,这支“口腔数字工匠”队伍将持续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创新动能。

原文链接:https://www.shkjb.com/content.html?id=239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