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到】《健康保险蓝皮书(2021)》发布,“城惠保”“惠民保”参保人数超7000万

发布者:上海健康医学院发布时间:2021-12-13浏览次数:637

作者:董川峰

  今天(12月13日),上海健康医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健康保险蓝皮书:中国健康保险发展报告(2021)》。

  上海健康医学院校长吴韬教授指出,我国健康保险的发展尚未成熟,发展规律有待探索。蓝皮书聚焦中国健康保险发展的现实问题,开展系统研究,以期为政府决策和业界经营提供参考。

“城惠保”“惠民保”呈爆发性增长

  蓝皮书显示,“城惠保”“惠民保”等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险呈爆发性增长。截至2021年9月底,至少12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四大直辖市)开展了专属的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险试点,总参保人数超过了7000万。



  2021年推出的城惠保产品大多由地方医保局等政府主导,重要职能是建立健全覆盖全民城乡统筹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提高医疗保障水平,而城惠保作为商业保险也是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由于有政府的强力支持,城惠保依赖多种传播方式进行集中密集的营销,有些省市为了提高推广成功率,通过医保个人账户开发城惠保的方式,降低了民众的支付压力。



  蓝皮书提出,由于中国民众对于基本医保和个人医疗负担缺乏了解,认为“有了基本医保、投了城惠保就够用了,没有必要再投其他的商业医疗险”。城惠保的快速发展使得原本应该被百万医疗险覆盖的人群的需求被挤占,产生了城惠保对于百万医疗险的挤占效应。

  预计到2021年健康险的增速将开始放缓,重大疾病保险依然是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主要险种,但其发展面临渠道困境、市场饱和、投保人购买方式转变带来的挑战。

深层次的原因是,对于“后人口红利期”劳动力成本攀升趋势,寿险公司原有的粗放发展模式难以适应。

健康险产品不断创新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群体数量日益增长,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不断扩大。

  2020年9月,国家医保局会同财政部印发《关于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在原来试点城市及地区的基础上又新增了14个。平安人寿推出“平安臻享照护长期护理保险”,将意外和脑中风、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12种特定疾病的确诊作为先决条件,最长给付3年。



  2020年,以带病人群、特殊病种、特定地区为保障条件的个性化产品竞相进入市场,并且逐步将医疗新技术、新药、特药等纳入保障内容,保险的保障属性进一步凸显。

  在个性化产品方面,不少保险公司放宽投保年龄限制,一部分的慢病患者也可投保;不以确诊疾病为保险金给付条件,而是以一个保单年度内个人医保自付费用超过5万元作为理赔条件,简单易懂。



  中国人寿股份有限公司在长三角地区推出糖安保医疗保险,为血糖异常人群提供健康管理和保险保障,突出了健康管理服务的特征;中国人寿、太平人寿、阳光人寿等先后在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推出海外特药险;海保人寿推出了首款海南自贸港特医特药跨境医疗保险,提供特药保障和跨境医疗服务;太平洋人寿、中国人寿分别推出了粤港澳大湾区专属重疾险、跨境医疗险产品。

互联网成为健康险投保主渠道

  蓝皮书显示, 2020年1~10月,人身险公司传统渠道健康险保险5834.3亿元,同比增长12.18%;互联网健康险保费318.3亿元,同比增长61.49%。

  健康险直播上量快。2020年,随着直播带货被推上风口,多家保险机构纷纷投身入局,探索用线上直播的方式拓展用户。华夏人寿通过网络直播集中发布了华夏长春藤(多倍版)重大疾病保险等三款产品,从资产、健康、现金流三个方面为客户提供保险配置方案,合计创造了4亿元的成交额。

  “保险+”成为行业共识,“保险+医药健康”、“保险+科技”都以线上服务平台为载体。保险公司联结大健康产业链资源,推进产品创新,提升医药健康服务供给能力,同时,通过科技赋能推进服务流程优化,提升服务效率。

健康管理服务处于初步应用阶段

  蓝皮书通过对29家从事健康险业务的保险公司的调查发现,健康管理服务在绝大多数保险公司的应用场景主要为销售促成服务或者作为“附加服务”,如体检、基因筛查、重疾绿通、境外救援、海外就诊等健康管理的外延服务项目,并非消费者真正所需的包含健康监测、评估、干预等健康管理核心服务项目。

  保险企业对健康管理服务的定位仍然偏重于辅助销售性质,投入力度不大,尚未搭建较为完善的服务平台,在帮助被保险人改善健康状态方面有待推出更加令人信服的措施。



  原文地址:https://static.zhoudaosh.com/62F9F07DC498E3DDAE31FF7D2D5E01F4A0854924B5523965BB1F5C8D8CF8B849


实习编辑:黄煜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