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至14日,由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教育部基础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联合主办,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承办的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和首届“中俄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设计大赛”在湖南省会城市长沙岳麓山下的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隆重举行。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设计大赛是代表全国医学类本科院校基础医学的大学生创新实验设计的水平最高、影响力最大的比赛。该比赛每两年举办一次,今年已是第五届。本次大赛顺应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旨在加强本科生的创新实验技能和科研思维培训。大赛不仅仅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并且有助于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之间的广泛交流和相互促进。
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设计大赛一直广受众多著名医学院校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本次第五届比赛更是吸引了来自协和医学院、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海军医学院、陆军医学院、空军医学院、南方医科大学、上海健康医学院等113所高校的千余名代表参会,参赛团队500个,覆盖了基础医学、临床、药学、中药、生物等医学相关门类。从参赛的作品的数量、质量和参赛选手的能力上看,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很多项目都是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很多团队开展创新项目多年,有些比赛选手已经是八年制的5年级学生。
我校领导高度重视本次大赛,支持、指导和保障师生的积极备赛。教务处不仅对三位指导老师的学生科创项目立项,还对师生的本次参赛立项资助。在教务处、基础医学院和相关专业学院的共同协作下,针对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设计大赛的参赛要求,精心选拔参赛学生,合理组建指导教师,半年前就积极开展有效的比赛准备。来自15级康复本科和16级临床本科的20多位本科学生在指导老师汪慧菁、王红卫和何希彪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开展文献检索、实验设计、科学实验、论文撰写、汇报制作。在指导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项目进展顺利,最终确定了4个参赛项目:15康复本科的吴怡、张培红同学的“时序调节Ngn2和Nurrl促进神经干细胞向中脑多巴胺神经元分化”;15康复本科的顾尹乐、朱松芸、陈颖、潘佶祺、吴齐凯、王则嘉的“常用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糖肽类抗菌药对动物心电图的影响”、16临床本科的顾晗昕、梅姝华的“GRK2/Epac1通路在GDNF诱导的痛觉敏化中的作用”、16临床本科的孙玉雷、陶羽洁、陈川的衰老对小鼠疼痛通路GRK2/Epac1通路活性的影响。指导老师根据同学在实验设计中的贡献度,指定吴怡、顾尹乐、顾晗昕、孙玉雷分别代表4个项目参会汇报。此后的1个月里指导老师反复修改学生的汇报PPT和讲稿;选手们也数十次互相进行试讲演练。4位选手从最初汇报时的结结巴巴、甚至卡壳直到比赛前夕的酣畅淋漓、一气呵成的报告。参赛同学们兴奋地等待着比赛的临近,期待首次与全国本科医学院校的高手过招。
5月11日清晨,由基础医学院院长杨智昉带队,指导老师何希彪,汇报学生吴怡、孙育雷、顾晗昕、顾尹乐,观摩学生朱松芸一行7人信心满满地远赴长沙中南大学,代表上海健康医学院参加本次大赛,杨智昉还应邀担任第二会场的实验设计组的比赛评委专家。
在12和13两天里,500个参赛团队分为34组在17个会场逐一登台展示汇报,每个汇报时间为8分钟,并接受5位评委专家2分钟的提问。我校四位选手分别在第一、第十、第十一会场参加实验设计组和创新论坛组的比赛。虽然我校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实验时间不长,本次又是首次参赛,但他们在与众多985高校临床八年制高年级学生的比拼中展示了健康学子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优秀的综合素养。吴怡团队获创新论坛组一等奖,孙育雷、顾晗昕、顾尹乐团队分获实验设计组和创新论坛组的优胜奖。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指导老师和参赛学生团结奋斗,日夜拼搏的结果。
我校学生首次参加在基础医学教育领域影响力最大的大学生科研项目论坛及实验设计比赛,即获得佳绩充分体现了我校学子在开展基础医学创新实验综合能力的显著提升,更有力反映了我校通过多种渠道和平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取得的显著进步。健康学子首次参加国赛,喜获佳绩,极大地提振广大师生的自信心和为校争光的责任心。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目前我校与985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实验设计实力上还有不小的差距。最近我校在大学生实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不断推出新举措:教务处颁布学生创新学分认定办法并落实专向课题资助教师指导大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学生处推出教师指导学生激励计划;临床医学院联合基础医学院、教务处、科技处实施临床医学专业“健康医苗”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计划。多方联动、多举措叠加效应必将有力促进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我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必将蓬勃发展,必将结出丰硕成果,必将让成千上万名学子终身受益。(基础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