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实践】将健康融入大学生实践,将温暖带给流动儿童!

作者: 来源:护理与健康管理学院发布时间:2020-09-07浏览次数:11

20208月,上海健康医学院护理与健康管理学院的暑期校级重点社会实践团队——来自2019级本科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3班的同学们,在汪颖霞老师的指导下,从线上线下与一群上海城乡留守流动儿童建立了更亲密的联系。

这群背负着“健康”使命的在沪大学生们以暑期8月为主要行动月,在队长成宜霖同学的带领下,每周四他们来到位于上海闵行吴泾镇的志愿服务基地,以游戏化的设计方式陪伴一群在上海吴泾的流动儿童们度过一个特别的暑假,记录下各自成长的痕迹。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儿群体作为祖国未来发展的希望,更加需要健康的体魄和心理素质。

高昕易等同学从孩子自身为视角出发,设计了自护教育专题,该专题结合了流动儿童心理状态和实际生活方式,设计了两节课程。

第一节课程帮助孩子们发现自身的优点和长处,寻找建立良好的朋友圈,正确认识歧视现象,勇敢面对歧视问题,自尊自爱,积累正面成长的个人能量。

第二节课帮助孩子们应对突发危机和状况,提升孩子们对意外伤害的意识和认知,包含交通安全、预防煤气中毒、防火防溺水、用电安全等生活自护常识。活动结束时,项目团队指导老师汪颖霞老师代表项目团队赠书《儿童自我保护安全教育绘本》40册,助力丰富流动儿童的移动阅读图书库。

迟雪冰等同学策划了以家庭为中心的健康教育模块活动,参与活动的不仅有流动儿童,还有他们的家长。

通过结合“四史”学习,传扬早期新中国人民与“瘟神”作斗争的艰难历史及拼搏精神,领悟新中国爱国卫生运动的艰难历程,重视党中央带领实施的群众爱国卫生运动,以讲究卫生,预防、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为中心,讲述了病历博物馆的发展和内容,突出家庭健康档案的建立,活动中通过分发项目团队制作的家庭健康档案袋,与流动儿童家庭共同学习健康档案的内涵和具体准备。

活动后我们上海健康医学院的志愿者大学生们还参观学习了流动儿童社区项目陈列馆,感悟公益和奉献的精神和力量。

项目团队充分考虑到游戏对于流动儿童这一年龄层的吸引力,以游戏化设计调动儿童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徐顾凡等同学通过“接力画画”“你画我猜”等环环相扣的游戏环节设计,鼓励孩子们团队协作和团队分工,探索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下进行有效沟通。

游戏绘画的字眼都是与卫生相关的关键人事物,游戏后对“医生”、“护士”、“体温计”、“洗手”等字眼与后疫情时代我们各自的卫生防护进行了联系和讲解,强调了卫生习惯应该成为良好的可持续生活方式。

葛洁等同学利用自制口罩的手工环节,让流动儿童们对口罩的层次和结构有了更直观的了解,理解口罩可以用来实现防护的机制,活动当天由大学生志愿者们陪伴在旁,辅以陪伴聊天与心理疏导,活动结束后的当天晚上,还有流动儿童家长秀出了自己孩子最终的成品,表示孩子还为活动设计并缝制了星星装饰。

冯妤婷等同学结合运用了目前网上流行的的“洗手操”视频和口诀,与流动儿童们共同学习“七步洗手法”,在小组展示环节,孩子们踊跃参与成果展示。

项目团队成员们采用目前短视频流媒体素材,契合了流动儿童的理解方式和水平,单次活动所有孩子们都顺利学会了运用洗手操歌谣进行七步洗手清洁。

为实现有温度、有水平、可持续的教育关爱服务,非在沪的大学生志愿者们也积极设计健康追踪问卷,并以线上沟通或电话的方式与流动儿童家庭进行后续的跟进式访谈,并进行了基础的家庭健康评估,许多家庭表示虽然对“健康管理”还不熟悉,但非常愿意继续接受到相关专业大学生志愿者的健康咨询和健康指导。

陈志莹同学在参与此次暑期三下乡活动后表示“作为新领域的新青年,既要发展也要展示,让社会更为迅速的接受这份行业且重视这份行业……我们更应当积极把握在校期间的生活掌握充足的基础知识,配合健康中国政策来发展健康管理这一大新项目。” 

陈佳艳同学感叹到“暑期实践的机会有限,但可以从中学习到的经验却是无限的。经历‘七彩假期,流动笑颜’后我认识到无论未来面对什么样的服务群体都要始终如一,不忘服务初心。”

七彩假期·流动笑颜”——正如同项目名称所期望的,本项目通过大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方式,旨在从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帮助流动儿童提升对自身的认知和品质,培养他们爱与感恩的能力,使孩子们更加勇敢自信,消除心理上对家庭、社会以及同龄人之间的隔阂。使得大学生们和我们的流动儿童小朋友们都有一个七彩丰富的假期,这些流动儿童,未来可能将离开上海回到他的家乡学习工作,但希望此次以健康为中心的主题月活动能成为他回忆起这座城市的一个温暖片段。

我们彼此的联结和爱,不会停止。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