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期间,为高质量过好组织生活,我支部创新方式方法,让特殊时期的党内组织生活,发挥出提高党员思想觉悟、坚定党员信心决心的重要作用。我们开展在线“参观张闻天故居缅怀先人奋斗之路”组织生活,结合当前疫情,学生第二党支部同志们将所学所思有感而发。
吕康政同志:因疫情原因,我在线参观了“张闻天故居”,了解了关于这位老革命家的故事。张闻天曾经说:“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极大的感触。张闻天前辈将自己的整个生命都奉献给了真理求索的漫漫长路。他把带给群众幸福、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当作他们心中的理想,抛头颅洒热血毫无怨言。张闻天前辈一生的光辉事迹和高贵的共产主义品质,深深地感动了我。他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勇于探索、善于总结,一生坚定信仰,毫不动摇自己的信念,表现出了共产党人的卓越品质。
我们新时代青年也应该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现在上海正值疫情反复阶段,学校也进行了准封闭管理。我主动报名参加学校的疫情防控志愿者,用自己的绵薄之力为同学们服务,保证同学们的学习与生活有序的进行,在实践中也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觉悟。
吴琳同志:阳春三月,樱花纷飞,新一波疫情再次卷土重来,我们在线参观了“张闻天故居”。故居由黑色竹篱笆围起来的院落,显得格外幽静和沧桑,由陈云题写的“张闻天故居”黑漆金字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时光倒回到上世纪初,正是中国革命浪潮风起云涌之时,张闻天毅然决定从国门走出,抱着科学救国的宏图大志,远涉重洋探索革命真理。从美国旧金山加利福尼亚大学到日本东京大学,从莫斯科大学又回到祖国;无不洒下了这位中国青年追求真理的种子。
疫情再次肆虐,我们没有理由退缩,也没有理由懈怠。在这次管控期间,我看到了大家都在向着同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以及保证同学们正常生活、默默奉献的老师们、志愿者们、学校的工作人员们……而我们守望相助,共克时艰,定能战胜疫情。
春天已至,回暖可期。
林钰翔同志:防疫正当时,学习莫忘记。在党组织的带领下,我们在线参观了张闻天故居,了解到张闻天先生的生平事迹,我备受震撼和感动。在一段历史时期内,张闻天是党的重要领导人。长征抵达陕北后,1935年12月召开的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张闻天是这次会议的主持者和决议的起草者。1936年12月13日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张闻天第一个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张闻天去世后,一次上交党费40000元。张闻天为党为人民无私奉献了一生,展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品格。跌宕起伏而又波澜壮阔的一生,是他一生追求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生动演绎。作为新时代的年轻预备党员,张闻天的无私奉献,爱党爱国爱人民精神值得我们学习。面对此次疫情,我们有很多年轻大学生义无反顾,冲在防疫的前线,担当志愿者。他们默默无闻奔赴了抗疫第一线,成为最美“逆行者”,也是对张闻天精神内核的传承。
王心艾同志:因为疫情的原因,党支部组织在线参观张闻天故居活动。张闻天先生是我党历史上一位重要的领导人,他对党的历史上两次历史性转折作出了独特贡献。一是在事关党的生死攸关的转折中,促成了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二是在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战争的转折中,推动了由内战向全面抗战的战略转变。张闻天先生是中国共产党优秀的党员,他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坚持不懈地去奋斗,令人敬佩。
于露露同志:由于疫情原因,我在线上参观了张闻天故居。虽然没能实地到达,但是借助新媒体平台,也如同身临其境。张闻天,1900年出生于长江出海口处的海塘边,他从小目睹灾害特别是水灾风灾给家乡带来的悲惨情景,立志要学好本领为家乡人民造福。其名为长辈所取《诗经》中诗句“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之意。这饱含深意的名字寄予了长辈的希望:要改变中国这种贫穷、落后、屈辱的局面。他曾说:“我不能闲着!我要工作。大的工作干不了,就做小的工作。”几经周折,张闻天的工作总算有了眉目。且不管这工作是否重要,“有事干就行”,这反映了张闻天一贯的求实作风和能上能下的崇高精神。这让我想到疫情当下,医护人员测核酸的次数越来越多,党员也是冲在第一线做着志愿者工作,所有人都在为疫情防控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
周佳宁:因为疫情,我们没有办法实地去参观张闻天故居,只能在线上学习参观张闻天故居。通过了解,我知道了张闻天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在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半个多世纪中,始终奋斗不息,把整个生命献给了这一壮丽的事业;他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他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坚持真理的优秀品德赢得了我们尊敬。
疫情当下,我们身边也有许多这样的人。就拿我们学校志愿者们来说,他们积极为同学们服务,无私地奉献着。在食堂中、在核酸检测队伍前都有他们的身影,他们积极维护我们生活的秩序,让我们在准封闭管理期间也能感觉到温暖和陪伴。疫情虽然封住了我们的脚步,但封不住我们向彼此靠拢的心。希望我们能携起手来一起抗击疫情,让这场疫情早点结束,还给我们一个广阔的天空。(医疗器械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