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施捷)本市今年入夏以来急救用车需要量较平时增加11%,120急救中心在中心城区的日均出车量为1200车次,全市急救车日均出车达2500车次左右,服务总量居全国首位。而与此同时,市中心120急救车平均反应时间从之前的14-15分钟,降至目前的12-13分钟,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并居国内领先水平。
昨天上午10时许,记者在宜山路市医疗急救中心调度室呆了10余分钟,此时墙面巨幅即时显示屏上,“当班席位:21”“当班车辆:128”等信息,告知着大厅里有21名接线员正在接听求助电话,当天市中心各站点有128辆急救车当值。更令人关注的两项显示是,“当前电话数”始终在0-2之间变化,而“当班待命车辆数”一直保持在20-30辆。“这也就是说,现时打入120电话,基本处于一打即通状态;由于有了比较充沛的‘待命’车辆,所以基本可以满足患者的急救用车需求。”
市医疗急救中心主任朱勤忠进一步解释说,所谓“急救车反应时间”,指的是病家第一次打进120电话,到救护车到达患者家里所用的时间。之所以本市120服务能级和保障水平能够实现快速提升,是因为近年来上海的院前急救事业先后被列入市政府实事、上海公共卫生体系三年行动计划中。本市《关于深化本市院前急救体系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及相关的5项配套政策文件,从一体化管理、分类救护、队伍建设、网络布点、硬件设施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一揽子的制度安排和指标设计。2016年11月实施的《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更是为院前急救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撑和法律保障。
本市正以平均服务半径3.5公里为基本标准布局急救站点,按照“3万人一辆救护车”标准统一配备高性能底盘型救护车辆。目前全市拥有急救分站157个,平均每两个街道(乡镇)就设有一个,院前急救网络框架基本形成。已达到45%的急救车更新升级为高性能底盘救护车,车上还新增了自动心肺复苏仪和楼梯担架,升级了监护除颤仪、呼吸机、可视喉镜和多功能急救包等设施设备。2018年上半年,全市急救出车40.3万车次,救治36.5万人次。
同时建立的信息化与便民服务平台,已拥有覆盖中心城区所有救护车的电子病历系统,实现了病历的操作移动化、信息数字化和管理精细化,为提高急救质量与绩效考核效率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新开通的院前急救收费的移动支付平台,使得老百姓叫救护车结账时,既可现金支付,也可“刷机”支付。
今年新开通的“962120”康复出院专线,也很大程度上确保了“120”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不受干扰。从最初试点的7个区,到现在覆盖11个区,“962120”康复出院专线为有送回家需求的市民提供预约服务3个多月来,业务高峰期预约率已经超过了75%。这一在全国率先实施的“分类救护”颇受欢迎,用车市民通过短信、微信反馈途径为便捷送回家服务点赞,满意度超过95%。
上海现有一支约3000名从业人员的院前急救队伍,其中包括院前急救医务人员910人,这个数字比两年前增加了近50%。本市已连续3年通过上海健康医学院等“定向培养”急救医生,有近200名毕业生进入急救体系工作,成为了补充本市急救医生队伍的稳定来源。记者采访当天,109名今年7月新入职的院前急救医生正在接受上岗前培训。这些“新鲜血液”中,也有一批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临床医学毕业生。120队伍的稳定与壮大,保证了本市院前急救服务能级和保障水平的双提升。
根据规划,至2020年,本市将建成一个平面急救站点布局完善、立体急救门类齐全、硬件配置国内领先的院前急救网络;建设一支与特大型城市运行保障相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院前急救队伍;形成市与区一体化、院前与院内急救一体化、日常急救与应急救援一体化、陆上与水面空中急救一体化的院前急救管理和服务模式,以全面提升院前急救体系对群众生命安全和城市公共安全的服务能级和保障能力。
原文地址:http://xmwb.xinmin.cn/html/2018-08/03/content_6_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