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院士风采馆,学习大师风范——医学技术学院政治学习走新更走心

作者: 来源:医学技术学院发布时间:2023-06-02浏览次数:523

为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526日下午,医学技术学院教师们来到上海院士风采馆开展“师德师风”专题政治学习。

上海院士风采馆,是全国首家以集中展示两院院士风采为主题的专门展馆,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科技薪火、展示“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示范基地。在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刘敏娟的带领下,教师们走进外形如翻开的大书展馆,展馆分为科学道路、星光璀璨、拜访院士、异域采风四个展区。院士们孜孜以求、献身科学的精彩人生一一展现在大家眼前。为了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盛跃颖、孙博文、聂志妍等11位教师结合本人的专业,主动担任起“红色导游”,现场讲解自己熟知的院士动人事迹。

作为临床检验教研室主任盛跃颖老师,非常敬佩王振义教授。他是著名内科血液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于1980年起开始研究白血病的诱导分化疗法。他勤勤恳恳,一心想着治病救人,于1986年在国际上首先应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并获得成功。之后,他带领研究团队进一步将三氧化二砷与全反式维甲酸联合起来用于治疗白血病,使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五年无病生存率”从约25%升至约95%。因而获得多项国家级奖项和国际肿瘤研究奖。该治疗方案也被国际血液学界称为“上海方案”。但王振义没有停止脚步,始终奋斗在临床与教学一线,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不仅给无数病人带来福音,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医务工作者,桃李满天下。

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主任董睍老师说道,邱蔚六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口腔颌面外科学专家,上海市临床口腔医学中心名誉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名誉院长。邱蔚六主要从事医教研工作,擅长颌面部肿瘤与整复外科,是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头颈肿瘤外科以及口腔颌面修复重建外科的开拓者之一。他首创颅颌面联合切除术治疗晚期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为晚期肿瘤病人开辟了一条可望治愈的途径,率先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开展大面积复合组织缺损的一期整复和舌、腭、颌等器官成形术,为术后颌面部缺损的患者最大程度地修复外观,保留尊严。

眼视光教研室主任周静老师分享道,陈中伟院士,曾兼任国际显微重建外科学会执行委员,1963年首创世界首例断手臂再植成功,1978年又获断肢再植成功。在国际上首创了“断手再植和断肢再植”等六项新技术。因在断肢再植领域的杰出成就,被国际医学界称为“世界断肢再植之父”。陈中伟院士困境谋发展、敢为天下先、造就了世界医学奇迹。

卫生检验教研室主任芮闯老师介绍道,沈寅初是生物化工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为解决20世纪六七十年代肆虐我国的水稻纹枯病,沈寅初和他的同事们跑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采集了上万份土样,进行了几万次的试验。他带领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个用量最少、对环境最安全、对人畜无毒害的新型农药——井冈霉素。与一般化学农药不同,井冈霉素是由从土壤中提取微生物研制而成,不会带来任何污染,且一亩地只需35克,价格低廉,高效安全,不产生耐药性。“井冈霉素”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全国推广使用,沈寅初的研究为我国生物农药工业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教师们纷纷表示通过参观院士风采馆收获颇丰感悟到为人师、为人学的真谛,工作上要精益求精。生化教研室教师冯星表示,通过近距离切身感受闻玉梅院士这位著名医学微生物学家的人生经历、心路历程,让我们这些从事检验医学教学的老师们受益匪浅。我们也被闻院士进入耄耋之年仍坚持给本科生上课的育人精神所感动,这激励着我们一线老师让自己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好老师作为追求目标。学生第二党支部书记彭楠认识到,作为一名专职辅导员,要学习吴孟超院士留下的勇闯禁区、勇攀高峰、永不满足、永远争先这‘四勇(永)精神’,以及爱党、爱国、爱民、爱军的‘四爱情怀’,永远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勇毅前行。

走进院士风采馆,教师变身“红色导游”,引导教职员工近距离感受大师风范,为课程思政导入鲜活的案例,汲取潜心教学、奋发图强的力量!医学技术学院党总支创新学习新形式,提高学习新效果,扎实推进师德师风建设,这场政治学习不一般。

责任编辑:王思琪 常银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