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育】“宝藏”女孩“国赛”摘金,做一名有温度的照护者

作者: 来源:上海健康医学院发布时间:2023-10-21浏览次数:674

在近日闭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上,来自上海8所学校的选手勇夺8枚金牌。即日起,让我们通过“金牌故事”融媒体报道,分享夺金选手们的奋斗故事,展现他们的成才之道。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就读于上海健康医学院的曾小桉同学,看看这位全力奔跑的“宝藏”女孩,如何在“健康与社会照护”这个“国赛”传统项目中摘金,成就“做一名有温度的照护者”的梦想。

金牌得主这样说

感谢“世赛”让我接触到了健康照护这个职业,也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如何传递温暖和关怀。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在技能成才的康庄大道上挥洒汗水,奋力拼搏,点亮中国技能发展的未来。

——曾小桉

视频来源:上海教育电视台

2020年12月的一天,上海健康医学院护理学(本科)专业大一新生曾小桉在校园里走着。手机里突然弹出一条信息——上海健康医学院2017级护理学本科生吴怡欣成为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健康与社会照护”项目金牌得主。曾小桉觉得心中有一簇火苗蓦地燃起,一股莫名的兴奋涌上心头。彼时的她还未曾想过师姐有一天会成为自己的教练,并且自己也能和师姐站在同样的舞台上,在“国赛”摘金。

























“教科书”般的细节处理

成就“国赛”冠军


2023年9月,天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现场。病房、卧室、客厅......在一个个由人工搭建的模拟生活场景中,每位选手都在对由演员扮演的标准病人进行照护。其中,大四女生曾小桉盘起一头黑发,身着紫红色实训服,笑意盈盈,成为赛场上表现最为亮眼的选手之一。

图片


“健康和社会照护”项目是世界技能大赛的传统赛项,采用单人比赛模式,要求选手通过案例描述和相关材料,利用场地现有的资源,由标准化病人配合,完成医院、家庭、日间诊所、长期照护中心四个模块的照护。除了现场的案例展示,还有照护计划、反思、海报等文书考核部分。最具有挑战性的是,比赛全程需要英语交流。


图片


哨声响起,曾小桉拿到了自己的考题之一——照护阿尔茨海默症病人。这可是一道难题,因为这类病人尤其考验照护者的沟通技巧,尺度拿捏并不容易。加上面前这位“老人”还显得有些烦躁,一直吵着要去接女儿放学。曾小桉脑海中闪过赛前踏勘场地时,曾见到过一个音乐播放器。她打开播放器播放音乐,成功地转移了老人的注意力,令其逐渐平静下来。


图片


在另一个照护场景的最后五分钟,心衰“病人”突然毫无征兆地捂着胸口倒在沙发上,曾小桉立刻反应过来这是在考查“紧急情况处理”。根据症状和病历本上的冠心病史,她迅速判断“病人”心绞痛发作,马上让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扶着他半倚在沙发上。随后拨打120电话,准确清晰地告诉对方病人的症状、处理情况和地址。放下电话后,她又马不停蹄地给“病人”量血压、测心率,告诉“病人”生命体征平稳,医生已经在路上了……曾小桉用“教科书”般的细节处理,赢得了裁判和观众的一致认可,最终斩获金牌。

























考核难度“加码”

教练组与选手全力应对


2021年,上海健康医学院又一次开始选拔“世赛”健康与社会照护项目的“种子”选手。笔试、面试、外语口试……一轮又一轮的考核后,最终有10人从100多名报名同学们中脱颖而出。在上海健康医学院护理与健康管理学院临床护理教研室主任徐淑芹眼中,曾小桉那时并不是其中最突出的,她的缺点和优点一样明显——不够自信,不够专注,但同时口语极佳,观察力强。

最重要的是,她想赢。正是凭着这股想赢的冲劲,让她在入选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健康与社会照护项目上海集训队后“逆风翻盘”,最终摘得上海市首届职业技能大赛“健康和社会照护”项目金牌,获得了代表上海参加了全国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的入场券。入选后,由徐淑芹老师带领的教练团队在为期60天的集训中,对曾小桉进行悉心指导,耐心打磨每一个细节、每一句沟通表达、照护计划里每一个照护目标、海报中的每一个模块。


图片


“曾小桉赛场上容易紧张,那我们就在训练时,尽量多找一些老师和同学来观看和评分,营造出跟赛场相似的氛围。”徐淑芹说,比赛不仅考验选手的英语沟通表达能力、专业知识和技能操作,更要求选手具有较强的临场应变能力来面对标准化病人一些突发情况。因此教练组采取的训练模式是不停地向选手抛出问题,但是不给答案,“倒逼”着她们去思考、去查阅资料,进而磨炼出她们自我学习、探究以及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无论“世赛”还是“国赛”,职业技能大赛从不鼓励“闭门造车”、与实际应用脱轨,而是始终紧密结合实际需求、技术标准设置赛项,考核也越来越强调灵活性。徐淑芹举了个例子,本次“国赛”中,在为心功能不全的病人测体重时,选手不仅要正确测量体重,还需要能够及时发现病人的体重的变化,因为对于心功能不全的病人来说,每天定时监测体重是发现病情变化的重要手段。这就需要选手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储备,才能对病人的病情有快速而恰当的判断,必要时及时通知医生,进行进一步处置。

也正因如此,教练组一直在鼓励曾小桉在没有集训任务时,尽可能回到临床进行实习。徐淑芹说:“我们希望她能够充分利用在医院的实习机会来不断提升与病人交流、照护病人的能力,毕竟她才20岁,一直在校园里学习,缺乏生活经验和照顾人的经验,如果她能够带着问题和思考进入临床,再把汲取到的经验进行反思,将是一个非常好的锻炼机会。”

























不断反思、不断精进

在实习中充实“照护数据库”


“国赛”竞技、高手比拼,曾小桉深知自己的“照护数据库”还不够充实,她在“国赛”摘金后,马不停蹄地投入了实战学习。每天从家到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往返约3小时,她全都咬牙坚持,只为不断精进照护能力。


图片


健康与社会照护项目的实践环节只是比赛的一部分,选手还需要在现场对实践过程做出反思报告,而这也是健康照护这个行业在平时工作中所需要的。因此,比赛期间,教练团队认真在场外进行观看,每天进行及时反馈。在每天比赛结束回到酒店后,也不得放松,将第二天要进行考核的案例进行整理和归纳,及时根据场地情况进行调整。

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健康与社会照护”项目金牌得主吴怡欣如今已是上海健康医学院护理与健康管理学院的一名教师,同时也是教练团队的成员之一。她说:“我们要站在照护对象的立场,像手拿放大镜一样复盘所有可能导致对方生理、心理上不适的因素。反思在这25分钟内,有哪些是做得好的、有哪些是做得不好的,对于这些不好的是为什么产生,下一步要怎么去改进,就相当于是一个再次去改进的流程。”这次比赛,吴怡欣和曾小桉住一个房间。曾小桉情绪紧张的时候,吴怡欣陪她一起琢磨比赛流程,转移注意力,教她深呼吸平复情绪。在比赛时,吴怡欣还时不时地向她竖大拇指给她信心。曾小桉说:“师姐的陪伴让她很暖心、很安心”。

提早完赛的曾小桉也会留在赛场上观摩对手表现,她发现,有些选手比自己更有亲和力,病人也就更加信任他们。有的选手在面对患有心理疾病的照护对象时,全程竖起大拇指,比出鼓励支持的手势,对话沟通时,也会低头倾听,动作轻柔。小曾不禁反思到自己在沟通过程中肢体语言的使用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升。“在安抚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过程中,紧握病人的双手,或许更能给予病人足够的安全感。”她默默记下这一细节,并记录在反思报告中。有的选手在跟病人沟通的时候,英文简洁有力,但又表达得很清楚,跟她比起来,感觉自己有时候会说长句子。“这方面也是我可以在后续去提升的,这样子病人听起来也会比较舒服一点、清晰一点。”


图片


生活中的曾小桉,是同学们眼中无所不能的“宝藏女孩”和内核强大的“六边形战士”。她喜欢英语,获得过2022年上海市大学生英语竞赛三等奖、第二届全国医学英语词汇竞赛三等奖、2022年全国大学生英语商业辩论赛全国总决赛二等奖。她是学校的女排队长,观察力敏锐,比赛中对手的任何动作细节都逃不过她的眼睛。她还担任过学校健康运动社总社长,负责管理下属19个社团和1000多名社员,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强。甚至她的绘画特长都在比赛的海报环节得到了充分发挥,短短半小时,从绘制框架到填色补充,轻松绘制出帕金森患者的经典症状、伤口护理方式。实习时,她又有了意外之喜,“我平时很喜欢和父母一起研究各种好吃的,最近发现自己在给病人进行饮食宣教时,讲得都会更生动、丰富一些


图片

曾小桉在“国赛”上摘金的消息在校园里传开后,徐淑芹老师接到了很多来自学生的咨询,“大家都在问何时可以报名参加下一届比赛,这也是一件好事,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们有努力的动力和方向,另一方面也能让全社会对健康照护有了新的认识。”看着学弟学妹们,就像看到了曾经的自己,曾小桉不禁会想起2020年的那个冬天,她想对学弟学妹们喊话:“快点抓紧时间去尝试各种新鲜的事物吧,不要害怕失败,努力会让你们变得很不一样!”

接下来,曾小桉会越来越忙,她要在临床实习,要准备毕业论文,接下来还要参加“世赛”集训,努力站上那个被誉为“技能奥林匹克”的舞台。但她说,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那一个目标——促进身心健康,帮助疾病康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满足病人所需要的照护需求,做有温度的照护者。“这不仅是比赛的要求,也是我一直追求的职业目标。”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hAuGkWO6TlIqyxAK04VWxQ

责任编辑:苏妍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