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探索“1+X”学系模式 培养全科医学人才 ——上海健康医学院成立一周年巡礼(一)

作者: 来源:发布时间:2016-05-23浏览次数:933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明确指出,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国办发〔2015〕14号)对2020年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资源要素配置中,将全科医生的万人拥有量被列为唯一约束性指标,其他指标均为预期性指标。

相对全国而言,上海卫生资源已经具备较高质量,但与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要求相比,还有差距,为此,《上海市区域卫生规划(2011年-2020年)》(沪府发〔2013〕6号)提出了每万名居民配备4-5名全科医师的更高目标。《2016年上海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要点》第45条,特别提出“依托上海健康医学院,加强应用型医学技术人才培养”。

上海健康医学院(以下简称学校)的成立,正是上海顺应全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需要,在人才培养上推出的重要举措。作为一所市属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学校以培养面向基层医疗机构的医护、医技人才为己任,以“两校一市”综合教育改革为契机,进行了附属医院建设上“1+X”学系模式的探索,培养面向基层的高水平的“下得去、留的住、用的好”的全科医学人才。

所谓“1+X”学系模式是学校根据所属各家附属医院的优势和特色采用的临床医学教育模式,其中,“1”指由每家附属医院重点承办一个学系(内科学系、外科学系、妇产科学系、儿科学系等),“X”是指各家附属医院积极参与该学系的建设。在建设中,各学系通过建立高效的组织框架,遴选各家附属医院最优秀的师资,着力为五年制全科医学生量身定做专业课程; 通过对教学、医疗、科研、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合作交流、资源整合,实现高水平五年制全科医生的培养,同时推动附属医院的整体发展,实现双赢。

“1+X”学系模式的特点是用集团化矩阵式的模式来达到教学资源的最优化,实现了人力资源的弹性共享。它与传统附属医院临床医学院的区别在于:传统附属医院临床医学院一般由一家医院承担临床医学专业内、外、妇、儿等学科的临床教学;“1+x”学系模式则由一家附属医院牵头某学科,汇集所有学校附属医院某学科的优秀师资进行课程教学,培养优质全科人才。

“1+X”学系模式建设的目标在于:探索新建应用型本科医学院校如何有效整合各附属医院资源,提升教学质量和整体竞争力;探索如何突破体制机制壁垒,发挥后发优势、特色优势,在组织框架、学系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创新;探索如何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建立适应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需求,充满活力、富于效率、更加开放的临床教学体系。

举措一:整合优化资源

虽然学校各附属医院整体实力处于发展中,但每家附属医院均有自己的强势学科和特色,基于此,学校根据附属医院情况(1家为三级甲等,1家为三级乙等,3家为二级甲等),着手整合各家附属医院的最优资源。探索由每家附属医院重点承办一个学系(内科学系、外科学系、妇产科学系、儿科学系、全科医学系),形成各家医院共同参与的“1+X”模式学系建设框架。

各学系均设主任1名(由牵头医院院长或资深科室主任担任),副主任若干名(均为非牵头医院相关科室主任),学系下设教学秘书1名,教研室若干(设在各附属医院)。学系主要任务包括:师资队伍建设、统一教学理念、落实教学任务等工作。在建设中,各学系注重理顺机构设置中“条”和“块”的关系,做到上下贯通、左右融通,责任到人、任务到岗、措施到位;注重明确发展定位,充分发挥学系建设中“1+X”的作用,夯实基础、错位竞争,举各家附属医院之合力,创建出具有健康医学院特色的学系; 注重合作交流,在教学、医疗、科研、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合作,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实现多赢。

例如:外科学系发挥六院东院大外科各亚专科设置齐全,建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是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基地等优势,与各家医院齐心协力,共同规划外科学系的功能定位、团队文化、师资队伍、课程建设、教材选编、质量保障、教学研究、教学改革、学科建设和档案管理等具体工作,共同创建具有上海健康医学院特色的外科学系。

再如:奉贤区中心医院是近阶段医、教、研各项工作发展较为迅速的新三级综合性医院,有一定的本科、毕业后、继续教育工作基础。该院妇产科是上海市重点专科(A级),规模、设施、病源、病种均符合本科教学要求。医院在师资队伍、人员结构、技术教学职称等方面能满足妇产科学系的教学要求。医院对于组建妇产科学系具有很大热情,并充满信心。学校充分发挥其优势和特色,由其牵头组建了妇产科学系。

举措二:建立师资“蓄水池”

在建设学系的基础上,学校组建“院-院”、“院-校”合一的临床医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和全科医学系教学团队,用“组团”的形式谋求医学优质教育资源的叠加和创生,让更多的好教师、好医生流动起来,由医院人变为“学校人”、“联盟人”,盘活各附属医院的教学师资资源,建立优秀师资“蓄水池”,为骨干师资的柔性流动提供基本支撑,为学系的建设和发展探索创新之路。

为进一步提高各学系教育教学质量,为全科医学本科专业学生提前遴选优秀师资,学校根据 《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试行条例》(职改字〔1986〕第11号)等有关文件精神,结合临床医学各学系实际情况,制定了《关于临床兼职教授、副教授聘任管理的暂行规定》。5家医院推荐的共92名临床医生采用理论授课的形式参加了教学交流评审。不同于以研究型为主的医学院校,学校在临床兼职教授、副教授的聘任中特别注重临床授课水平,所有被推荐的临床医生均以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第八版教材为试讲参考书,根据临床专业学生未来的培养目标,围绕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等内容进行声情并茂地试讲。评审专家则从全科医生所需知识的角度,为学生挑选最适合的师资。

举措三:推进医教协同发展

目标引领是团队建设成功极为重要的因素。各学系在建设初期就形成了六大目标,即优秀组织领导、共同事业愿景、清晰团队行为、互补成员类型、合理考核机制、系统学习提高。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和动力,为达成这“六大目标”,首先要统一思想。为此,各学系先后召开了工作例会,就各学系的建设方案、师资队伍建设、集体备课等方面进行深入讨论,并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随后,学校又通过在各附属医院先后召开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努力使学校与各附属医院之间实现医教协同、科教同行。

在此基础上,学校在师资队伍、教学方法改革、专业建设、教学及科研等方面都进行了探索。例如:为进一步加强学校与各附属医院的联系,促进附属医院员工对学校办学理念与定位的深入了解,推动临床医学各学系建设,提高各附属医院教育教学水平,学校通过办学定位与理念、学系管理、理论授课及临床查房等由宏观到微观的专题讲座、沙龙研讨等“送教上门”的形式,在各附属医院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暨教学培训活动。活动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由学校校长领衔开展3场主旨报告,对学校的办学理念与定位、临床医学学系建设和管理、如何做好临床教学工作进行解读; 第二部分则是主题为“医教协同、科教同行,推进全科医学建设发展”的科教沙龙,目的在于加强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二级学院和附属医院之间的紧密联系和深入了解,共同盘活资源,汇集最优秀师资,齐心协力培养面向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学人才。

同时,学校组织的新进教师教案设计比赛、教学设计比赛、青年教师PBL教学法比赛、校级优秀教材建设立项、引进或自编教材、慕课建设、微课建设、校级精品课程申报、科研课题研究等均邀请附属医院一同参与;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2016年医学教育研究课题申报,各附属医院共申报课题14项,占学校申报课题总数的70%;2016年度“校种子基金项目”立项项目,各附属医院共41项,占学校种子基金总数的47%。

2010年,国际医学教育专家委员会21世纪医学教育展望报告《新世纪医学卫生人才培养:在相互依存的世界,为加强卫生系统而改革医学教育》发表。报告从全球化、多专业的视角,运用系统分析方法,阐述卫生系统和教育系统的关系,提出了服务于卫生系统的医学教育改革与系统相互依存等新理念。“1+X”学系模式建设正是学校基于这一理念,为服务于上海卫生事业发展,培养上海基层医疗卫生急需全科医学人才的实践与探索。

原文地址: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html/2016-05/18/content_192993.htm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