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

【新民晚报】新凡人歌|总有一种冲动去保护他人:90后大学生志愿者黄艳红的别样人生

作者: 来源:上海健康医学院发布时间:2020-05-18浏览次数:635

  作者:郭剑烽  

  长江后浪推前浪,什么是90后可爱的模样?上海健康医学院应届毕业生黄艳红,必须要算上。3月31日,新冠肺炎疫情防输入各方告急。市疾控中心发布英雄帖急招志愿者。40小时后,45名流调追踪志愿者集结完毕。黄艳红名列其中,求战心切。在追踪密接者的日日夜夜,她不记得打了多少个电话,整理了多少份档案。但辛苦对黄艳红来说都是“浮云”,作为一个服务经历多到与年龄不相称的铁杆志愿者,奉献几乎是她的“本能”。5月9日申城应急响应再“降级”。5月13日晚,黄艳红挥挥手作别中山西路上的市疾控中心,有欣慰但没有留恋。因为,还有很多需要帮助的人,在等着她。


黄艳红调皮自拍照。


流调追踪收获大于付出

  “作为应届毕业生,黄艳红同学完全可以在家休息,但她一接到招募流调志愿者的信息,就立即报名,还主动请缨成为‘抗疫卫士’临时党支部的宣传委员。”65岁的健康医学院志愿服务领队傅向东老师对小黄赞不绝口,“作为第四组组长,她不仅带领组员在抗疫前线进行流调工作,还在工作之外记录我们流调工作中最精彩的点点滴滴,所以她自己的照片一直是最少的。我觉得,她不仅把医学知识学好了,同时展示了我们当代大学生的风采。”


流调志愿者们在市疾控中心工作中(上方一排最左边是黄艳红)。


  在“追踪办”的44天里,家住大华三路的小黄每天早晨6时起床,8时30分前到达疾控中心,做好准备工作。从晨光熹微到深夜踏上最后一班地铁,志愿者们轮班不间断工作,在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电脑前、电话机前、扫描机前夜以继日地奋战着,不计其数的来函与去函、不间断的电话铃声、一摞摞的文件数据,让大家连喝一口水的时间都没有。“我觉得收获远远大于付出。不辛苦,因为我家住的算相对比较近。像金菁住在奉贤,每次到疾控中心都需要坐1部公交车+4部地铁;还有同学住在金山、老闵行、南汇……我们的带队傅老师更辛苦,44天里每天上岗,连续工作12小时,总是等所有学生都离开岗位自己才走,还要在微信群里看到每个同学发到家讯息才敢睡觉。原本晚上10点前睡觉的他已经连续44天11点以后才睡觉了!”


“追踪办”流调志愿者们。


  小黄对自己的第二次电话追踪记忆犹新。那天有架飞机上出现一个确诊病例,志愿者接到任务需要立刻联系此人的前三排后三排,小黄立刻开始拨打电话。拨通一位年轻女士的电话后,小黄表明身份:“您好,我这边是上海市疾控中心,想和您核对一些信息。”那头立即颤抖着声音问:“我这架飞机上不会有确诊的吧?”“嗯,是的。”电话那头当下传来了哭声,边哭边说:“虽然上飞机之前有预想过飞机上可能会有确诊的人,但我万万没有想到这个人会在我附近!到隔离点以后,我每天都在看关于我这架航班的信息,我怎么就这么倒霉遇到了呢?”说完之后,对方就一直哭个不停,哭得小黄心都乱了,她提醒自己先沉静下来,然后安慰对方说:“姐姐你先不要哭,我们先冷静一下好吗?你也可以往好处想,你在飞机上的防护措施做得很好吧?你现在只是密切接触者,并不代表已经被感染。所以先放轻松心情,冷静一下,接下来会安排为你做权威的核酸检测,到时候才见分晓。”等她总算冷静下来后,小黄才和她一一核对完所有的信息。这通电话打了近20分钟,最后挂电话时她发现握听筒的手全是汗,但能安慰到对方,她觉得很开心。

    除了紧张害怕,很多人接到流调电话的第一反应是诈骗电话,其后对流调志愿者提出质疑,甚至直接挂断。“这种情况下,需要我们多次拨打电话,并耐心解释,提供一些有信服力的信息,让对方相信我们确实是疾控中心工作人员。”

令小黄印象最深刻的,是4月10日一个最终确诊数十例阳性的重点航班。那天差不多是晚上9时,志愿者们都已经收拾好东西准备下班了,突然疾控中心带教老师告诉志愿者们,有一架航班情况有点特殊,需要增加人手留下来待命。小黄立即举手表示申请留下。但“抗疫卫士”团队里为数不多的男生果断提出让女生和家远的同学回去,最后留下了4位男生和1位家住比较近的女生继续值守。“那天,我的5位战友打了差不多200多通电话,一直忙到晚上11:43下班。为什么我会记得是43分呢?因为那天的特殊战况,平常十分热闹的小组群在那段时间也特别安静,一直到5位战友报告下班,大家才开始说话。等她们都安全到家,我们悬着的心才放下。”


黄艳红参加学校辩论赛。


志愿者经历让她学会爱

  听到黄艳红参加学校“抗疫卫士”志愿者,她的同班同学兼室友徐佳煣一点也不觉得意外。“艳红就是那种停不下来、热心肠的人!”徐佳煣告诉记者,黄艳红责任心很强,点子也多,比如去年为了护士节授帽仪式经常会忙碌到深夜2点才睡,遇到突发问题总能很快想出替代方案,让大家特别佩服。“她还会经常带动我们整个宿舍的氛围,拉我们一起参加各式各样的活动,像去养老院教老人学习使用APP,教老人用手机听戏曲,听歌,让我们都特有成就感。”是的,市疾控中心流调志愿者,并不是小黄的第一次志愿者经历。早在2017年,她就注册成为上海市志愿者。大一暑假开始,智障儿童身边、中华骨髓库、养老院里,都留下了她的身影。初入上海健康医学院,小黄就加入学校红十字会,加入了慧灵智障儿童志愿者团队。第一次去慧灵儿童中心的时候,看到一群比自己还高还壮的孩子,小黄还是有点害怕的。小黄主要协助老师们带小朋友们上课,她发现孩子们很难集中注意力,普通人很快可以学会一首歌或者一个动作,他们却要很久,有时候他们不想学了,不开心了,还会对小黄和同学们吐口水或者动手。跟他们相处,需要很多的耐心和爱心。小黄至今还记得有个漂亮的男孩子,眼睛大大的,睫毛长长的,“就比我小2岁”。那天是他的生日,爸爸带了个蛋糕去中心。“我们那天一直逗他,今天是谁生日啊?他每次都捂着嘴笑。下午,我们为他庆祝完生日以后准备吃蛋糕,他却一直盯着蛋糕说,爸爸、爸爸,大家以为他是想说这是爸爸给他的蛋糕。过了一会他爸爸来接他,他立即拿出藏起来的几块蛋糕,我们才发现他其实是想把蛋糕留给爸爸吃!”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她对智障儿童不再恐惧。相反,小黄觉得,他们是一群特殊的小天使,只是比别人慢一点而已。


带着寝室舍友们一起到养老院参加志愿活动(第一排右三为黄艳红)。


  那个暑假,小黄每周一、三、五去慧灵中心,二、四、六则去中华骨髓库当志愿者,日子过得十分非常充实。在中华骨髓库,她是一名电话志愿者,需要根据名单回访之前自愿捐献的人。“我们需要了解他们目前的身体状况以及是否愿意继续捐献,并核对个人信息。”

  小黄还做过第十二届艺术节志愿者、张江东方爱民岗志愿者、小八城堡义卖市集志愿者……在学校担任院团总支部长的她,举办过许多校内活动,包括两次校园招聘会,以及最受瞩目的护士节授帽仪式。也是在大一时,她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如今,她已成为光荣的预备党员。

三位偶像指导她成长

  黄艳红祖籍在江西安义,由于父母在上海工作,从小生长在上海,初中才回到江西念书。因为对上海有着深厚的感情,高考时填志愿就选择了上海。至于选择医学专业,则是因为作为高中教师的外公认为她有足够耐心仔细,小小年纪特别会照顾人。刚进入医学院时,小黄感觉自己并没有那么强烈的使命感,但当她看到病人痛苦呻吟的时候,她油然而生一种强烈地想为他们减轻痛苦的欲望。所以,她相信,自己选对了这份职业。

  小黄告诉记者,自己心中有3个偶像,第一个是陪伴了她2年半的大学辅导员李晓婉。“刚入学之初,我可能还处于比较容易冲动、张扬的年纪,有时候会做错事,也不懂得如何沟通。幸好李老师一直都在身边教导我。她教我如何正确地运用语言,正确地做事,正确地做人,还把护士节授帽仪式这么重要的活动交给我办,对我信任,也让我懂得不辜负别人的信任。”第二个偶像是学校志愿者精神领头人、傅向东老师,也就是这次“抗疫卫士”团队的领队。傅老师用他44天来的身体力行,最真实地诠释了志愿精神。“傅老师说过一句话特别触动我,他说,人的一天有24个小时,睡觉8小时,工作8小时,那么剩下的8小时就是我们实现人生意义与价值的8小时。那一刻,我更理解了什么是志愿精神。”第三个偶像则是市疾控中心肝炎防治科科主任、上海疾控援鄂医疗队领队任宏。“我初次知道她是在2008年汶川地震,当时她参加了上海对口援建都江堰疾控工作队。所以我这次一得知她又加入了援卾队伍后,就跃跃欲试想一起参与抗疫阻击战。”因此,当市疾控中心发布英雄帖的时候,小黄立马果断报名,加入到抗疫人的行列之中。


“抗疫卫士”临时党支部部分成员(右一为黄艳红)。


  “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在最后一次“抗疫卫士”临时党支部活动上,黄艳红说出了自己的心声:“虽然无法在前线作战,但是很荣幸可以在市疾控中心尽自己一份绵薄之力。经此一疫,我更加明白身为党员的责任与担当。现在的我被诸多前线英雄保护着,希望有朝一日,我也有冲锋陷阵的机会,保护别人!”


  原文地址:https://wap.xinmin.cn/content/31729548.html?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