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授人以渔 青年急救志愿者“救”在你身边

多家高校急救团体致力于推广应急救护知识

作者: 来源:上海健康医学院发布时间:2017-05-10浏览次数:436

  

昨日是“世界红十字日”,一直以来,应急救护都是红十字会的重要职能之一,这是一项全社会的任务。青年人乐于接受各类新鲜知识,如今,不少高校的急救社团承担起了这项社会责任,越来越多青年人作为传播应急救护技能的生力军,在不同场所施展着急救技能,为普及急救知识而努力。

青年报见习记者 陆安怡

高校急救团体 大学生致力于应急救护

如今,许多高校都建立起了自己的急救队。大多数高校急救团体由校红十字会组织成立。

例如,复旦大学红十字会成立于1989年,在红会急救队中,队员们学习和实践急救方法,以传播急救知识为己任,努力使更多人可以在紧急时刻得到及时救治,负责协助每年学生军训时期的急救培训工作。复旦大学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艾敏告诉记者,“急救队是校红会的重要部门之一,也是我们传递人道精神的重要场所。此外,急救队还是校红会的招牌,和校内多个组织均有合作,也是最吸引新会员的一个部门。”

无独有偶,成立于2008年的上海大学急救社,秉承及发扬“救死扶伤、扶危济困、敬老助残、助人为乐”的人道主义精神,致力于普及基本医疗急救知识,提高学生在意外伤害和突发事件中的应急救护与实际处置能力。

同样,作为上海体育学院红十字会学生分会的特色部门之一,急救队以“急”、“救”、“队”三字为宗旨,也就是当紧急事件发生时,急救队员应当及时出现,同时,队员们要怀有救死扶伤的信仰,并具备团队精神。

相较而言,成立于2015年的上海健康医学院健康急救协会较为年轻。协会共有两百多名成员,协会创始人是院前急救专业的学生王承昕,他受到学姐小吴参与突发事件现场急救的触动,希望能够教会他人最基本的急救知识,他认为“急救知识虽然简单,但只要运用得当,就可以在紧急时刻挽救生命”。健康急救协会的宗旨正是让更多人学会急救技能,会长陈泽宇说,“虽然生活中,人们很少会遇到突发情况,但如果有人在眼前倒下,而自己却无能为力,我们心里会非常难受的。而掌握了正确的急救技能就可以及时地帮助他人,不至于错过救治时机,意义重大。”

这些急救社团活跃于各个场所,不仅为校内活动提供了急救保障,还为同学们开展相关技能培训,有的还走出高校,为更多人普及急救知识。

操练急救技能 提升队员技术

所谓“业精于勤,荒于嬉”,为队员进行培训,提升专业急救技能也是急救团队的日常活动之一。

据了解,健康急救协会每周都会开展6小时的培训,包括CPR(心肺复苏)和包扎,期末还会对成员进行考核,并为考核通过的成员颁发社团内部的证书,以资鼓励。而且,不少成员都利用业余时间考取相关的专业证书,比如BLS、ACS等颇受认可的行业证书。

此外,复旦大学红十字会急救队队长王宇宁介绍说,急救队的招新场面可以用“火爆”一词来形容,“校红十字会在新生体检时就会向所有学生推广,而我们急救队非常受欢迎,因为急救技能非常实用,在帮助他人之外,自己家人遇到突发情况,也可以应用到。”他回忆道,上次招新时,有300多人在登记表上填写了急救队,最终录取了106人。

有了充足的人员储备后,不可忽视的是对于新招收的队员进行急救技能训练。王宇宁告诉记者,在复旦红会的急救队,新生们会在大一上半学期的每个周末,接受内部培训,考虑到同学们课业繁忙,急救队会将相同内容的讲解分为两场,队员们可以自由地选择时间来参加。而且这类为队员讲解的急救知识较为深入,涵盖了止血包扎、骨折固定、心肺复苏、中暑和组织擦伤等。而且,急救队还会为队员提供相应器材来操练,如用于练习心肺复苏的假人、绷带、止血带等。为了技能的巩固,复旦红会的急救队还会在队员们大一下半学期时,带领他们对急救知识进行温习。而且复旦红会急救队每年会选拔技能扎实的成员参加上海市红十字会组织的急救技能比赛。

上海体育学院红十字会急救队同样非常重视成员急救技能的提升。队长孙希媛说,“急救队遭遇的主要困难是,新老成员更替时,队伍面临青黄不接的情况,为解决这一问题,急救队增加了队内的培训次数,坚持每月开展一次培训,同时对于比较复杂的技术,还会组织队员共同学习市红会录制的视频,以此提升队员的专业技能。技能操作非常重要,这关乎到是否能够在危急时刻发挥作用。

赛事保障 应对体育活动中的突发情况

急救团队的成员们身穿白大褂、手提医药箱,亮相于各类赛事活动,提供应急救护保障。在体育赛事中,随着激烈的战况,选手们很容易受伤,急救保证不可或缺。通常每每有体育赛事,主办方都会邀请急救队担任现场急救。

“上海体育学院经常会举办体育比赛,如全校性质的篮普杯、足普杯、排普杯等,还有各院系的比赛,通常每学期都会有一个月密集地举办这类比赛,而每次都会有两到三名急救队成员到场担任现场急救。”该校红十字会急救队负责人孙希媛介绍说,和观众不同的是,急救队队员往往带着任务看球,需要在第一时间关注到球员是否受伤。体育比赛战况激烈,虽然很少有同学受重伤,但扭伤擦伤时有发生。“就在近期,我们急救队遇到过较为严重的情况是,有位男生在打球时脚踝骨折,队员马上为他进行了固定包扎、冷敷,并拨打120急救电话,将他送往医院。”

箱子里有绷带、三角巾、酒精棉、人丹、纱布……孙希媛列举起急救物品如数家珍,加入急救队已然三年,就读于运动康复专业的她告诉记者:“这属于我的专业,担任现场急救时会有一种归属感。”

除了为校内体育比赛提供保障之外,上海健康医学院健康急救协会的一些成员还会积极参与校外的赛事保障。协会会长陈泽宇说,参加校外活动,可以增加急救经验,同时帮助更多群体。协会创始人王承昕和同学作为急救志愿者参加松江半程马拉松赛的赛事保障工作时,就曾使用AED(自动体外除颤仪)和心肺复苏救助了一位心脏骤停的选手。

当时,正在骑行机动岗从事赛事保障工作的王承昕听到对讲机里传来的呼救声后,立即猛蹬着脚踏车,携带着AED在40秒内赶到现场。他回忆道,“当我确认选手已经无意识、无脉搏后,立即用自动除颤仪为他除颤,现场医护人员接着为他进行了约30秒胸外按压,这名选手随即恢复了心率和意识。”之后,王承昕又与志愿者一起撑开保温毯,为选手遮阳并等待急救车的到来。随后,他陪同患者一起前往医院进一步救治。

医院表示,如果没有之前迅速得当的紧急救治,错过了心脏骤停抢救的“黄金四分钟”,即使抢救过来,也很可能因脑部缺氧成为“植物人”。王承昕坚定地说,这虽然是自己第一次遇上心脏骤停这样的严重事故,也是自己首次感受到急救志愿工作所承载着的沉甸甸的分量与作为一名医学生“救死扶伤”的使命。“当时我并没有感到紧张,因为旁边有其他志愿者,我还携带着专业的AED仪器,只要按照之前的训练执行就可以,而且当看见跑友经过除颤后恢复心跳,内心会收获一种成就感。”

普及急救知识 提升安全意识

除了为急救队内的成员培训相关技能,这些急救团队还致力于急救知识的普及,他们为其他社团和社会民众进行急救技能的讲解和培训。

这学期,复旦大学红十字会急救队面向全校开展了心肺复苏的初级普及活动。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借鉴了美国红十字会“20分钟学会CPR”活动,改进了心肺复苏的流程,使操作更简单、更容易学习。此外,复旦红会的急救队还会为校园的其他社团和学生组织普及急救知识,包括心肺复苏的简易操作流程,异物梗阻的处理,还有对于擦伤、中暑、烫伤等情况的处理。同时,急救队还会根据受众的实际情况,增加相应内容,假如受众预计前往高原等地,那会增加应对高原反应的知识。

近期,上海大学急救社就为校内的研究生支教团进行了为期两天的急救培训。支教团的相关负责人王成建表示,由于支教的地区条件艰辛,急救体系不如上海成熟,如遇突发情况,使用急救技能进行自救和互救就显得尤为重要。

无独有偶,上海城市搜救队创始人高博曾为一批即将参加科普下乡活动的上海理工大学学生志愿者上进行安全知识普及。其中,有两支志愿者队伍去了甘肃岷县,没想到,在下乡期间遭遇了地震。事后,有一位大学生打电话告诉高博,他们应用了课上讲解的安全知识,还帮助了一批灾民转移。对此,高博备感欣慰。

据了解,上海城市搜救队经常与高校合作,为大学生开展应急救援的普及培训和专项演练。“我们合作的高校有上海体育学院、上海健康医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博告诉记者,他发现大学生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很强,也乐于学习急救技能。通过急救培训,大学生的自护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他们能够灵活应用相关知识和技能。“不少支教学生在进行志愿服务时,会在课程中加入安全教育的相关内容,甚至还有大学生使用急救技能帮助过当地的乡民。”他说:“少年强则国家强,安全教育也是公民教育的一部分,我们希望能够协助学校培育青少年成为未来的领袖和负责任的公民。同时,通过对于青年学子的急救知识培训,带动更多人了解应急救援。”

此外,这些高校急救团体还走进街道社区、中学、敬老院等公共场所,宣传普及急救知识。孙希媛表示,培养自救意识,在危急时刻可以加大受伤人员的生存机会,通过传播急救知识,希望能在危险发生时,尽可能地减少人员伤亡,增加受伤害者的生还可能性。

期待愿景 普及急救技能、实现自救互救

据了解,我国心肺复苏的普及率不到1%,而四分之一的美国民众已然掌握这一技术。上海大学急救社的相关负责人华旻磊表示,急救常识确实很重要,使用得当可以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抢救时机。但公众急救知识相对匮乏,相关意识薄弱,而大学生群体是相对拥有较高的素质和知识储备,在高校中普及急救知识,可以通过大学生辐射到更多群体。他说,急救社正在通过不断努力,将急救知识向更多人传播。“未来,希望会有更多的人能加入到我们的急救行列中来。”

值得一提的是,王宇宁介绍说,当下的急救理念和过去完全不同,从前,遇到突发情况,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把患者送去医院,这会耽误许多时间,其实很多情况的处理应该由第一目击者完成,只有第一目击者实施了良好的急救措施,才能够对缓解甚至治愈患者的症状。“所以我们的普及不仅包括症状治疗,还涉及预防和辨识,告诉大家在遇到此类情况时,应当如何处理。”他表示,希望急救队举办的初级急救培训,可以持续进行,做到常态化。同时,增强急救队和其他学生组织的沟通,为不同活动提供安全保障,更多地为队员创造亲身感受和操作的机会,强化他们对于急救知识的体会。为了急救队的良性发展,开展一些新颖的活动,吸引人们的参与。“最重要的是要把急救知识普及给更多同学,让大家都能掌握。”

在上海体育学院红十字会,孙希瑶告诉记者,“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强急救队自我的技术提高,同时希望联合学院,开展急救讲座和培训,并结合专业知识,将急救队工作和运动防护相结合,向其他院系宣传运动损伤的知识。”

高博认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如何自救十分重要,“灾难来时,没有英雄从天而降,安全意识常在,从容应对,做自己的英雄。”此外, 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全民都具备了应急救援的意识,在危急时刻才能够将伤害降到最低。发生意外时,假如一个房间里有10个人,其中9个人都不具备应急救援的知识,那么很可能会慌作一团,此时即使有一个人掌握了求生技能,也无法脱身。而只有当其中三四个人掌握技能,大家才能够理性地应对。“我们相信青年影响社会,只要我们一直坚持,就会影响更多人了解应急救援,并学习掌握相关知识。”

  

原文地址:http://app.why.com.cn/epaper/webpc/qnb/html/2017-05/09/content_26253.html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