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国高校毕业生从明年开始将突破800万人,而且在800万人以上的高位上还要持续一段时间。在就业市场上,每年还有500万左右的中等职业类学校毕业生,还有一部分初中高中毕业以后不再继续升学的学生,以及“海归”回来的留学生,就业压力总体较大。 为此,有人称,“年年都是‘史上最难就业季’”。 教育部数据显示,2017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795万人,比2016年多出30万。官方数据显示,从2001年开始,中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一路上升。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仅有114万,到2016年的15年间,毕业生人数增长了651万。而伴随着研究生的扩招,从2018年起,我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进入800万时代。 上海三大变化背后“冷热不均” 有意思的是,年年喊“最难就业季”,年年称“大学生就业难”,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始终维持在90%以上的水平。当毕业生总数突破峰值,眼下正在找工作的2018届毕业生心态如何?从中,是否能看出2018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态势? 日前,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2018届博士毕业生小柏同学被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录取,这份编号0000001的上海高校首份录用协议标志着2018届沪上高校学生毕业求职季的开幕。 此后,本报记者在上海走访了多场大学生招聘会,发现近年来沪上高校就业市场出现了三大变化,值得关注。 变化一 研究生毕业生人数大增 11月24日,复旦大学在北区体育馆举行2018届毕业生大型综合招聘会。本次招聘会为2017年度学校举办的规模最大的校园招聘会,共有来自全国17个省市的276家用人单位参会,提供职位近10000个,较去年大幅增长。“就业市场回暖了”——参与招聘会的同学们纷纷感叹。更让学生们兴奋的是,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查,新经济、新产业的用人需求大增。除了传统的金融、外贸之外,如今,新材料、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高新技术产业更吸引学生的眼球。 记者在现场采访发现,前来应聘的学生,硕士生、博士生占了绝大多数。复旦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服务中心主任陈坚介绍,在复旦,每年3000多名本科毕业生中,仅800多人直接进入就业市场,多数选择了出国或继续深造;而每年3000多名研究生毕业生中,则有2000多人找工作。本科生直接就业率不足三成,这种现象在原985、211高校中十分普遍。 复旦数学系一名女硕士告诉记者,“研究生找工作一是希望专业对口,二是要求月薪达七八千元。有了就业的高度就有了就业的难度。” 再看看招聘单位,除了传统的教育机构及央企、国企,其实对学历没有过高的要求。而且,许多用人单位还特别看重大学生的第一学历即本科学历,也就是说,当学生手持复旦、上海交大研究生学历的毕业证时,负责招聘的HR们则特别留意学生的本科出处。 利时集团是家总资产逾百亿的民营企业,涉及商贸、房地产等多个领域,推出了“节日关怀”“公寓式住宿”等多项优惠条件。记者注意到,这家招聘单位注明“招收2018届本科生”。公司招聘负责人坦言,“相比研究生,一线企业更需要高素质的本科生。毕竟,大学生到达企业后都需要较长时间的培训,本科生更具年龄优势。” 比重过高的研究生求职大军,带来过高的求职要求,却未必为企业接受,形成了大学生就业市场新的结构性矛盾。 变化二 外地企业来沪强势招人 无论是复旦的名校招聘会,还是上海理工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的普通本科院校招聘会,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外地用人单位招人力度达到空前地步。 复旦的招聘会上,有近三分之一的用人单位来自华东其他地区及西藏、甘肃、陕西、贵州等西部地区。从行业分布看,包括信息通信及互联网科技、现代专业服务业、教育科研、金融投资、医疗卫生、文化传媒及广告出版等。至于条件,包括提供住房、包办户籍、给予安家费等等。有些三四线城市,比如四川达州,直接给予沪上名校毕业生挂职“副处级”的政策。 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来,国内不少中心城市均推出吸引大学毕业生的举措,它们没有把庞大的高校就业大军当作包袱,而是当成了“香饽饽”。武汉市出台三大核心举措,打造“大学生最友好城市”,确保5年留下100万大学生。武汉率先在全国放开无门槛落户,大学生凭毕业证即可登记落户。沈阳给予大学生购房全额补贴政策;长沙亦将实施高校毕业生“零门槛”落户;成都成华区对本科生购房给予最高补贴20万。 时下,武汉等二线城市的人才策略,直逼北上广深一线城市。这些城市所看重的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强、消费潜力大,是城市的希望和未来。留住更多的大学生,意味着优化人口结构,再赢人口红利。在此背景下,更多的外地企业、外地事业单位正涌向沪上高校的招聘会。 显然,走出去海阔天空、发展潜力巨大。然而,记者在招聘会上所见,上海企业与外地企业仍呈现“冰火两重天”的境遇。上海本地企业的柜台前人头攒动、毕业生排起长队,而外地企业柜台前,则门可罗雀,少有人问津。盐城市广播电视集团今年前来复旦招聘会设摊,发布了一系列优惠条件,却没有收到一份学生投递的简历。 招聘会上,记者问几位求职学生“是否知道外地的优惠政策,想过去外地发展吗?”几名学生的回答都是“不考虑去外地”。 外地企事业单位求贤若渴,但高校学生宁愿选择人才扎堆的一线城市,这是高校就业市场的另一个结构性问题,至今未解。 变化三 高校毕业生收入明显提高 五千、六千元,甚至接近万元,招聘会上,用人单位现在给予大学毕业生起薪标准大幅提高。在复旦招聘会上,一家名为“江南环保”的企业推出了“本科12万,解决户口、档案”的醒目招牌,这家企业的地点则在南京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某研发企业开出的价码是:应届硕士生,10万—14万/年+5万安家费;应届博士研究生,不少于15万元/年+15万安家费。在二工大的招聘会上,一家设计生产“纪念奖杯”的民营企业负责人透露,只要本科生愿意来,起薪不会低于每月6000元。 不仅是起薪点上扬,大学生毕业后的月收入亦快速增长。有调查显示,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逐年增长,五年间本科毕业生的月收入增长了43.59%,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增幅更达59.15%。收入增长,表明大学生就业市场其实是诱人的,用人单位也越来越重视人才的储备。可是,招聘会上,记者听到最多的是招聘人员的感叹,要招收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并不容易。 产业结构调整的后面带来的是职业、职位、岗位的变化,四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四年后变成了滞销专业,供给与需求错位,使许多用人单位感觉招来的学生几乎什么都不会,必须重头开始培训。 另一方面,随着收入的提升,毕业生间攀比现象普遍。于是,90后毕业生成为跳槽比率最高的群体。 大学生看中企业的薪水,而企业却需要大学生的才能。这又是当下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一对结构性矛盾。 有了以上三个变化、三个矛盾,该如何看待2018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态势?专家指出,作为全球发展最快的经济体,中国有能力化解持续增长的大学生就业压力。人社部的数据显示,进入“十三五”之后,GDP每增长一个点,大约对就业的拉动能力是180万人左右。我国这几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第三产业占比有了明显的提升,这样对就业的拉动能力显著增强。因为服务业对就业的拉动能力要高于第二产业对就业的拉动能力。 可以预见,明年绝大部分高校毕业生仍能找到工作,收入亦不低。高校就业市场的主要问题是结构性矛盾,破解这些矛盾的关键仍在于让大学生转变观念。 本报记者 张炯强 延伸阅读 专业和职业之间有偏差 应届生找工作“软肋”究竟是啥? 近日在上海理工大学的一场招聘会上,有毕业生带着自己的简历和现场1000家招聘企业的名册,到就业服务专家咨询展位上,请专家帮自己筛选就业目标。人力资源专家徐兴海感到,专业与职业之间如何画上等号是许多前来咨询的学生的共同困惑,“学什么就做什么?所学专业究竟应该选什么工作?工资是求职的唯一追求?许多学生在专业和职业之间是有偏差的。” 一入学就该规划职业 徐兴海认为,无法精准定位自己是当前许多大学生求职者的“通病”,他建议学生不妨画出专业、职业和价值的三维坐标给自己设定职业方向,然后通过行动不断尝试不断调整。现场另一名资深人力资源总监王彬也有同样的感受,他认为职业生涯规划不能等到大三大四,大学期间应该在学习之余尽早在不同领域实践寻找生涯方向并且及时调整目标。王彬建议,大学生应当从大一、大二起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在学习之余尽早地尝试不同领域的实习,通过不断实践中的感受调整自己的生涯目标,找到更适合的方向,从而实现精准就业。 采埃孚集团人力资源招聘经理丘瑾表示,毕业生对自己所学专业与行业需求的认知还不够,许多学生只知道传统的“专业对口”,可现在,新兴行业企业或企业新发展领域大量需要人才,对这部分需求求职者并不知晓。“比如无人驾驶是我们未来的前沿研发方向之一,需要能够进行导航、雷达等领域的研发人才,今年嘉定某无人汽车的研发中心就要为电子系统事业部招聘,近一半的名额要招收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背景的学生。遗憾的是,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大多缺乏全新的专业知识。” 狭隘理解岗位的需求 在上海健康医学院2018届校园招聘会上,580家企业带着近万个岗位面向学校2800名毕业生,可见市场需求巨大。不过,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招聘顾问董瑞升说:“毕业生往往对岗位认知比较模糊,大家可能知道我们的调试工程师,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了解产品,同时要具备比较强的实践技能。但不清楚这样的工作岗位经过一定时间积累,还能够往售后、市场等方向发展。” 上海健康医学院校长黄钢认为,青年学子常常对岗位、职业和行业的关系不甚明了,在求职时狭隘聚焦于某个单一的岗位,以为一种技能就只能做一种工作,这其实是一个“误区”,“实际上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岗位会发生变化,行业也会发生变化,所以当下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经济转型带来变化的能力非常关键。” 眼下,很多大学生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毕业后,找到一份对口的工作,概率已经变得越来越小。“你大学所学的专业,并不是决定你未来出路的唯一条件。” 本报记者 张炯强 易蓉 深度分析 社会精英从基层成长起来 求职就业观念应随着时代变化而变 在谈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时,近年来常引起社会关注的是大学生“就业难”和“用工荒”并存问题——一边是大学毕业生难找工作,另一边是不少用人单位面临“用工荒”。两者之间似乎存在着一个通道:如果用大学毕业生去填补“用工荒”?既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又解决企业的用工问题。 上述观点,不少人力专家存疑,毕竟大学生乃天之骄子,怎能与不需要多少知识、技能的简单劳务工相提并论?大学生们自然更反对:花三四年时间读完大学,毕业后做初中毕业生或高中毕业生就能胜任的工作,读大学还有什么价值? 这里就有一个命题了——当下我国的高校毕业生是普通劳动者还是所谓的“社会精英”? 大学生不再“物以稀为贵” 毫无疑问,“大学生”这三个字在中国具有相当高的地位。1949年,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仅2.1万。到了1950年,这一数字仅为1.8万,这一年全国的高等学校在校生不过13.4万左右。 一位1964届的大学生回忆,这一年北京市所有的大学应届毕业生的毕业典礼是在工人体育馆召开的,北京市委书记的彭真亲自主持这个毕业典礼。那时的大学生真是“金贵”得不得了。 上世纪80年代,大学生张华为了解救掏粪工人不幸身亡,竟引发了一场大讨论:是不是值得用大学生的命换农民的命。可见在当时,大学生在公众心中的地位十分崇高。 可是,进入新世纪,当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进大众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学生就不再是精英了。这并不是说,当下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素质能力低于上世纪老一代的大学生。实际上,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现代大学生无论是英语能力还是计算机水准,均高于老一辈大学生。他们的眼界更开阔、思想也更活跃。可毋庸置疑的是,我们大学生的人数大大扩容了,已经到了不再是精英的地步。现在,我们每年解决年轻人就业的总数是1500万人,其中,近800万人是大学生。这就意味着,大学毕业生不可能个个都是坐办公室的管理者,他们更多必须走向基层,走到流水线,甚至走进服务单位,做一名普通的劳动者。 普通劳动者也得“读过书” 十余年前,北京大学的一名大学毕业生卖肉,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许智宏公开表态,北大学子卖肉也很正常。他说,大学生应该改变期望值,转变就业观念。北大的学生同样可以做一名普通劳动者。现在,名校毕业生卖包子的、开网店的……已经比比皆是。这是社会的进步。在高等教育比我国更普及的欧美国家,博士硕士开出租车、端盘子十分普遍。毕竟,越来越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成为社会新增的普通劳动力,提升了整个社会的劳动力素质。 眼下,有一个现象值得引起注意。在信息时代,即便那些原本以为最不需要技术含量的岗位,也变得需要知识。开服装店卖服装的,如果懂服装设计的就会开得更好;菜场卖菜、开小餐厅的,也要学会用一点大数据;房产中介,则需要学一点社交礼仪和心理学……我们不能再说,做一名普通劳动者,读书就是无用的了。 还有一些故事值得讲述:北大那位卖肉的大学生后来成了肉品企业的老板;同济一名卖包子的大学生将包子铺开到了波士顿哈佛大学校园的边上……这说明一个事实:前教育部部长周济曾经说过,大学生是普通劳动者,并不是说他们不可能成长为社会精英。但是,精英必须在基层中成长起来。 明年,大学生就业数字:800万人。这是个天文数字,更是一个最高值。可是,如果我们每一个学生都学会用平常心态来看自己,社会也要学会用平常心态来看他们,所有的难题都会迎刃而解。 观念,还是观念。学生的求职观要变,家长的“精英”观念也要变,社会对大学生就业的观念更要变。 本报记者 张炯强
原文地址:http://xmwb.xinmin.cn/html/2017-12/03/content_6_1.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