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文理教学部直属党支部全体党员通过上海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等途径收看了上海“初心讲堂”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品牌的第六讲《巾帼的黎明——中国共产党第一所培养妇女干部的学校:平民女校》,讲述近百年前的春天,一群来自天南地北、心怀理想、追求真理的勇敢女性,挣脱封建礼教,走进石库门,走进新课堂,投入革命洪流,开启新生活的动人故事。
“平民女校像一道红色的刻度,永远标记在那个年代。”她“是平民精神的养成所,是追求独立、自由和真理的起点。”
《聚是一盏灯》、《心是一团火》、《亮是一道光》一幕幕追求革命、舍身忘死的感人故事,为女性解放呐喊。
穿越历史,聆听时代的回音,我们看到了共产党人永怀信仰、心向黎明的坚定信念。
致敬“党的初心之地”上海,镌刻着红色基因的英雄之城。
让我们一起从党的诞生地再出发、从建党百年的伟大时刻再出发,倾听我们党员教师的心声吧。
教师梁莺瑜分享了她的“峥嵘岁月 巾帼芳华”。1921年,党的一大召开后,开展妇女运动被列为主要任务之一。于是,陈独秀、李达等党的早期领导人决定在上海创办一所以养成妇运人才,开展妇运工作为宗旨的平民女校,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培养妇女干部的学校。
上海平民女校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初创建的一所培养妇女革命干部的非学历教育初级学校。该校办学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突出政治思想教育,传播红色文化。中国共产党最早培养的妇女干部从这里走出,是上海红色文化的一抹亮色,因此,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由于平民女校的教师大多承担了繁重的党务工作,加上经费紧张,1922 年年底,女校仅开办了8个月便宣布停办。停办后,部分学生转入上海大学或上大附中继续学习。
平民女校虽然只开办了8个月,但意义重大。不仅体现了20世纪20年代初一批妇女同胞敢于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独立、自由和真理的精神,更反映了我党对革命教育事业和妇女解放运动的关怀与重视。
作为我党第一所培养妇女干部的学校,平民女校为党培养出大批优秀的妇女干部,她们在女校初步受到了马列主义的熏陶,学习了新的文化、科学知识,并开始走上革命的征途。
教师李兰英分享了她的体会。辅德里是中共二大召开的地方,同时也记录着一所女校的创办初心与使命。1922年2月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培养妇女干部的学校——平民女校在这里开办,这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史上的一次伟大尝试,一批妇女运动的中坚和骨干在这里学习。
长篇纪实作品《巾帼的黎明》中共首所平民女校始末的作者杨绣丽老师,从创作思考出发,讲平民女校的故事。作家杨绣丽用散文的笔法生动地描写了丁玲、王剑虹、钱希均、王一知、秦德君这些伟大的女性是如何怀着追求妇女解放、男女平等的思想走进石库门,走进平民女校,相继参加革命,在中共党史上留下了深刻的一笔。《巾帼的黎明》突出了上海“红色起点”的强烈意识,展现了上海“红色文化”的突出特点,也让我们了解了这所充满红色记忆的平民女校。
教师吴成洋:《初心讲堂》第六讲《巾帼的黎明——中国共产党第一所培养妇女干部的学校:平民女校》专题讲座,上海作协创联室副主任杨秀丽,从女性创作视角出发,畅聊20世纪20年代初的风雨激荡里,一群年轻女子如何来到上海,怎样走进平民女校,又如何以这里为起点,开启自己不凡的人生轨迹。“平民女校像一道红色的刻度,永远标记在那个年代。”学习党史,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通过学习,了解了女性革命家冲出封建牢笼,为女性解放呐喊和追求革命、舍身忘死的大无畏精神。巾帼不让须眉,女性的解放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也是中国革命与建设的题中之义。让我们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了实现全面小康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共同奋斗。
教师卜茹雯:上海“初心讲堂”第六讲,《巾帼的黎明——中国共产党第一所培养妇女干部的学校:平民女校》中上海作协创联室副主任杨秀丽从女性创作的独特视角出发,叙述了20世纪20年代初的,一群年轻女子:丁玲、秦德君、钱希均等为何纷纷来到上海,怎样走进平民女校,又如何以这里为起点,开启自己不凡的人生轨迹。她说到平民女校就像陈独秀在《新青年》中希望的那样成为了“风雨晦冥中的晨鸡”,唤醒了女性的解放意识,培养了女性的独立能力。
听完杨主任的讲座,让我联想到了“感动中国人物”张桂梅,她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女性共产党员,把党员教师们内心的澎湃激情转化为坚定信念,造就了独特的丽江华坪“女高精神”。我们要以这些优秀的“巾帼”们为榜样,倡导新时代青年女性 “独立、自信、勇敢”的精神,实现新时代女性的自我成长,积极面对生活,发扬锐意改革、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
马妍:缅怀以李达为代表的革命先烈,开创的精神领导妇女解放,时光转到今天,现代主义启蒙思想已经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女性被当代人冠以“女汉子”的称呼,足见中国女性解放的程度,科技的发达促成着人的自由与解放,科技化的今天,排除生理的特质,男性女性更加趋于平等。
此次收看,广大党员教师深刻感受了党史学习教育中,上海丰富的红色资源和不断创新的学思践悟的实践资源新载体,纷纷表达了不断汲取精神力量,立足岗位,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初心使命的信念和决心。(秦禹权 付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