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朱一凡教授为外语教学部教师带来了《观念翻译研究》的讲座。朱教授从研究译者的观念译介下对译者对主题的干预、作品的传播和接受的角度,展示了对跨文化教研独特的理解,为医学院从事跨文化视阈下叙事医学的深度研究和把握课程思政的方向,提供了新的视角,受到了广大教师的欢迎。
朱教授在讲座中对比了概念翻译研究与观念翻译研究的概念。她认为观念研究偏重人的身份、意识和心态。观念翻译研究基于通俗译作、通俗史料等研究对象,通过译者对观念译介的干预,及作品的传播和接受,实现在翻译的“居中调停”下中国现代文化观念的建构过程的目标。在叙事医学的教研过程中,也是如此。针对不同译作,如何从观念对作品实施干预,向医学生更完善地传播人文关怀的思想,显得尤为重要。朱教授并从翻译史的角度,展现了中国现代文化中教育观念、知识观念、女性观念、科学观念等变化给翻译带来的影响,并引经据典,从语料库学研究的角度谈及了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模型。在研究中,朱教授举例指出,在沈性仁和洪深的翻译中,两位译者如何从性别形象和关系的(重新)构建方面确定观念翻译的转变,以及这种转变对性别规范的不同态度。这类研究从一个角度也说明了在叙事医学的作品中,也可以采取相应的模型,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转变观念,在教学中使翻译的文本更符合对医学生的教学工作改革,并以此触动医学生们形成良好的心理建设过程。
朱教授的讲座角度新颖,从观念翻译启示了外语教学部在跨文化和思政课程建设中的对翻译文本的理解与修正过程,完美地阐释了“中华文化之所以能长葆青春,万应灵药就是翻译”的理念。本次学术交流是本年度外语教学部在学科建设过程的重要讲座之一,为帮助老师更好地把握大学英语教学方向,同时为外语教学部跨文化交际参与科研创新团队成员开展相关课题研究提供了新思路。